2018年“互联网+文明”观察报告

这些产品越用越“文明”?2018年“互联网+文明”观察报告

2018年1月16日,腾讯研究院与深圳市文明办联合发布了首个“互联网+文明”年度观察报告。通过考察互联网在促进社会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中生发的价值和能量,探讨互联网与文明创建的互动关系,并深入剖析了“互联网+文明”的六大创新领域的应用现状和特点。以下是报告的内容提要。

1

神奇的“互联网+文明”

最近数年,人们身边不知不觉地增加了许多有趣的互联网产品。

共享单车已经变成了城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几乎已经想不起来没有共享单车的日子是怎样度过的了。

智能手环可以测量步数和脉搏、监测睡眠、计算脂肪和卡路里情况,凭借着有趣的社交属性,全民健身眨眼间成了一股挡不住的潮流。

Kindle等各类电子阅读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移动终端,帮助人们有效地利用了碎片时间去学习。很多调查都发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总阅读时间在增加。

在公益领域,互联网也发挥着无以伦比的作用,例如腾讯公益的“捐步数”活动,赋予了公益活动新鲜可亲的形象。

在这些卓越的互联网应用上,产品与用户的行为之间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使得人们在不经意间超越狭隘的自我,为公共福祉增添了一份力量。

我们把上述这些有趣的现象称为“互联网+文明”,即互联网产品凭借本身技术特性和特定商业模式,促进社会道德水平提高和公序良俗的现象,包括终身学习、全民健身、公益慈善、生态环保、信任提升、分享合作等众多领域和现象。

亚当·斯密曾经说过,经济参与者受利己心所驱动,而市场上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心去促进总体的经济福利。在今日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因其独特的技术基础和特性,一是有效地放大了利己心的正外部性,让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变得更高,二是有效地拓展了利他心,让互惠互助、互利共赢变得更加容易。

这些产品越用越“文明”?2018年“互联网+文明”观察报告

图1 “互联网+社会文明”创新产品的特点

从性质上看,“互联网+文明”创新大致分为如下三类:

(1)公益类,体现了社会公益事业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

(2)准公共产品类,例如微信提供了社会沟通基础设施,支付宝提供了诚信评价机制;

(3)健康生活类,例如促进学习和健身的众多互联网应用。

纯公益类创新产品是很难赢利的,但互联网有效地降低了公益活动的成本,且形式更加活泼多样。在健康生活领域已逐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盈利模式,如知识付费、运动APP电商等。能够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互联网应用,成为互联网平台经济的主力军,一旦平台地位确立,就能够获得相当大的赢利空间,例如微信、支付宝、滴滴等。

2

互联网如何给文明赋能

现在已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时代,普普通通的一部手机,至少内置了一二十种传感器,陀螺仪、GPS、指纹传感器、霍尔感应器、气压传感器、心率传感器、血氧传感器、紫外线传感器等都是标配。新款的手机都开始内置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硬件或应用技术。

这些传感器或新技术能带来很多有用的功能。例如加速度传感器可以用来计步,磁场传感器和GPS可以用来导航,陀螺仪可以做体感应用,心率和血氧传感器可以测量人体健康、运动情况。传统PC上通常都没有这些传感器,即便有也难以贴身携带,而手机是人们时刻放在手边的,这就扩大了人们感知世界的能力。

这些产品越用越“文明”?2018年“互联网+文明”观察报告

图2 普通智能手机上都有的一些传感器

一方面是手机等个人移动终端迅速普及,移动终端正在变成人体的延伸,另一方面则是社会信息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迅速进入社会各领域。根据《2017微信数据报告》,微信每日登录用户超过9亿,每天380亿条信息从微信上发出,数量异常惊人,需要庞大的算力。

移动终端的普及契合了互联网“连接一切”的特性,社会信息数据处理能力的大幅度提升类似于给社会安装了一个个超级大脑,而两者的结合构成了“互联网+”的技术基础。以一个简单的等式来表示,就是:

连接一切+社会大脑=“互联网+”

以此为基础产生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产品,在技术特性和应用领域上有了广阔的创新空间,涌现出了各色各样的新鲜的商业模式,直接赋能给社会的文明风尚。

这些产品越用越“文明”?2018年“互联网+文明”观察报告

图3 互联网新技术及商业模式如何给文明赋能

(1)社交属性增强,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互联网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诉求的渠道,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线(online)”成为文明社会的基本运行方式,Facebook、google、微信、百度、微博、今日头条等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

(2)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电子支付手段便利了公益和文明事业。

鼓励低碳出行的共享单车,就是以发达便捷的电子支付手段为前提的,用手机APP简单扫码,就可以开启单车,支付费用。以往很多公益捐款需要到银行或邮局去汇款,让很多捐赠者望而却步,现在轻点手指手机,几个步骤就可以完成捐赠。

(3)网络协同效应凸显,有利于社会成员之间的规模化协作。

例如在微信、微博、知乎、豆瓣、简书等社交媒体或知识性社区,用户自发生产的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都会自动增加全社会的知识存量,使得人人都可获益。

(4)大数据积累和挖掘,促进了诚信机制和文明行为。

随着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日益变得在线化,手机和可穿戴设备的日益普及,有关个人的信息数据例如运动轨迹、生活照片、交易记录、职业轨迹、犯罪记录等越来越多地被储存起来,越来越容易被查到,这在无形之中约束了人们的行为,提高了犯罪成本,并且非常有利于建立社会化的诚信评价机制。

(5)创新思维受到鼓励,互联网非常有利于整合资源和技术,整合产品与用户,创造性地解决难点和痛点问题。

近年来,互联网思维几乎成了创新思维的代名词,根据百度百科,“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3

学习可以很有趣

互联网提供了海量学习资源、且具有多场景适应力,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充电”逐渐成为大众的一种习惯。围绕互联网,全社会正在形成以个体为中心的、开放共享的终身学习新生态。

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类应用通常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创新:

——基于新的软硬件载体进行创新,例如较之PC,电子阅读器、手机、平板电脑等对个性化学习更加便利;

——广泛植入社交元素,大大便利了知识的分享与扩散,而朋友之间的竞赛和协作成了促进学习的利器;

——对碎片化时间的管理和利用,读者在阅读微信公众号文章时,通常来讲都是利用短暂的闲暇时间。

这些产品越用越“文明”?2018年“互联网+文明”观察报告

图4 终身学习的新模式和新场景

基于上述创新,终身学习这一概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涌现出了新的学习场景,知识社区、虚拟课堂、数字阅读及视听等应用以有趣、好玩的方式刷新了人们对学习的认识。

(1)知识社区强调学习的交互性。

以果壳网为例,这是一个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用户可依兴趣关注不同的主题站和小组,阅读有意思的科技内容;在“果壳问答”里提出科技问题,或提供靠谱的答案;关注各个门类和领域的果壳达人,加入兴趣讨论,分享智趣话题;还可参加“万有青年烩”、文创市集等线下活动。2016年,果壳网已实现340万总注册用户数,1.7亿月均页面访问量,3200万月独立访问人数,350万官方APP装机量。

(2)虚拟课堂将优质学习资源普及化,支持个性化学习。

如沪江网校的付费视频课程中嵌入了OCS3.0课件系统,学习者可以实时摘取视频中的内容作为笔记,还可通过弹幕直接向老师提问;课程以外,还提供24小时助教答疑服务。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未来将能够更全面地捕捉和分析在线学习行为数据,识别学习者的行为模式、学习风格偏好,预测和诊断学习效果,从而能够为学习者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针对性的学习策略。

(3)数字阅读及视听带来了“悦读”新潮流。

各类移动终端让碎片化阅读变得可能,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6年,数字阅读接触率持续提高,到2016年已明显超过纸质阅读,成为拉动国民综合阅读率提升的“主力”。 2016年,有声阅读类APP异军突起,喜马拉雅、得到等“听书”APP解放了双眼和双手,利用耳朵来学习成为一种新时尚。喜马拉雅FM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4.5亿,是国内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在线移动音频分享平台。

4

全民健身的新玩法

近年来,运动健身的风潮频起,通过移动互联网爆炸式传播效应和社交网络的分享,在娱乐明星带动下,全民晒马甲线、A4腰一度成为潮流。健身理念普及、运动氛围带动,互联网功不可没。

面对当前不断崛起的健身需求,运动健康类应用可谓趁热打铁,不断推出健身新玩法。记步PK、打卡签到等各式各样的线上活动,让用户真正“动起来”:

(1)智能软硬件提供全方位的运动监测指导。

运动效果即时记录、反馈能够产生激励和纠正的作用。智能手机、运动手环、智能跑鞋等,运用动态传感和人工智能技术,配合相应的App,能够记步数、运动路线路程、心率等各种指数,更专业的智能运动服装甚至还能够实时监测和纠正运动姿态。如Enflux就是一套能在运动中纠正错误动作,防止运动损伤的智能服装,相当于一个随行私教。

(2)运动社区的健身习惯“传染”。

基于在线社交网络、运动健身APP,形成了线上线下的运动社区,坚持运动、晒运动成果等积极的行为习惯,就会形成群体性“传染”。如“微信运动”步数排行榜,用户可以和好友PK步数,排名第一的好友还能“占领”微信运动的封面,整个“运动圈”掀起了“你追我赶”之势。

这些产品越用越“文明”?2018年“互联网+文明”观察报告

图5 微信步数排行榜:好友步数又破两万了,你还宅着么?

(3)共享健身房带来不贵的品质健身。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升级,形体美需求爆发,越来越多人选择去专业健身房减脂塑形。据艾瑞调研数据,2016年50%的运动人群经常去健身房运动[1]。但传统的健身房,办年卡的前期成本和较长的时间规划,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乐刻运动、全城热炼、小熊快跑等APP,则推出了按次、按月、按年等多种计费套餐,购买后就可以到其线下合作的任意场馆去健身。用不贵的价格就能体验到专业场馆和服务。

(4)游戏化解锁运动“新姿势”。

一些游戏品类,如体感游戏、LBS增强现实游戏,需要玩家“身体力行”,让游戏本身成为一种运动。目前有很多运动专用的游戏被开发出来,例如英国游戏工作室Six to Start,与英国卫生部合作开发一款LBS健身应用《行走》(The Walk)。玩家需要通过行走或奔跑来解开65张地图中的线索,拯救世界。从而将单调的步行、跑步运动变成了一个惊险旅程。

这些产品越用越“文明”?2018年“互联网+文明”观察报告

图6 LBS健身应用《行走》的线索地图

5

便捷温暖的新公益

当前,借助互联网技术及传播优势,互联网和公益正在走向深度融合,催生了更便捷温暖的新公益形态,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开启了一个“人人可公益”的新时代。

互联网主要从两方面给公益这项古老的事业注入了全新的动力:

——公益项目信息广泛和快速传播。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能够触达更广泛的潜在捐赠人、活动参与者,且传播时效性很强,快速匹配项目和用户。

——移动支付为代表的网络支付让捐赠更容易。通过移动支付几秒钟就能够轻松完成捐款,几元至几十元的小额捐赠流行起来。

目前,一大批新型的互联网公益平台应运而生,如腾讯公益、蚂蚁金服公益、新浪微公益等,基于这些平台,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的公益矩阵、去中心化的公益模式和小而美的公益活动。

(1)“募捐-捐赠-公益活动”全方位的公益矩阵。

如腾讯公益平台,通过“乐捐”平台用户可发起捐款。通过腾讯公益网、微信公众号等可查询和监督项目实施情况。用户还可报名参与线上、线下丰富多元的公益活动,如“99公益日”、“益行家”等。目前,腾讯公益网累计募捐总额超过32亿元,超过1.5亿人次参与献爱心。

(2)基于社交平台形成去中心化的公益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用户都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支持的公益项目,带动周边好友合力完成筹款。如腾讯公益的“一起捐”,就是发挥朋友圈的作用来进行募捐一款产品。2015、2016、2017年99公益日“一起捐”占总筹款比率分别为47%,66%和78%,连续三年显著提升,显示了这种强社交性募捐模式巨大的召唤力。

这些产品越用越“文明”?2018年“互联网+文明”观察报告

图7 “一起捐”占99公益日总筹款比率连续三年显著提升

(3)技术创新形成的小而美的公益活动。

借助互联网技术,大量温暖、正能量的轻公益活动产生。如 “一元购画”活动,一个二维码、一个H5页面,文艺而不沉重的形式在短短6小时就吸引了来自全国上百万人的爱心捐赠,5806559 位微信用户参与捐款和转发。此外,公益活动还与公众日常生活娱乐相结合,如“蚂蚁森林”、“益行家”等轻公益,大大拓宽了公益活动的范畴。

6

连通的绿色能量

生态环保与大众息息相关,但能做的似乎并不多。事实上,互联网正在赋能社会大众,连通每个人、每个组织的力量,共同维护绿色生态家园。

(1)互联网提供给大众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信息渠道。

专业环境气象类APP,如蔚蓝地图,全面收录了31省、338地级市政府发布的环境质量、环境排放和污染源监管记录,可查询空气质量、废水源、废气源和水质数据,任何地区的污染情况信息都能实时获取。此外,微信等综合类应用也纷纷推出了环境信息查询功能。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公众了解环境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

(2)互联网还提供给大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渠道。

如环保随手拍、蔚蓝地图等应用上线了环境问题举报功能。任何人只要发现环保问题,都可以进行拍照,并通过手机应用上传至环保部门进行举报。环保部门则可根据用户的举报进行执法。

这些产品越用越“文明”?2018年“互联网+文明”观察报告

图8 蔚蓝地图APP的环境信息查询、环境问题举报功能

(3)互联网带来了“绿色、低碳、高效”的生活工作模式。

由互联网带来的新型生活、工作模式往往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共享出行、共享单车减少了机动车的使用;网购的兴起提升了买卖双方的配对效率,大大节省了不必要的仓储和物流运输,也起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二手交易平台如阿里巴巴闲鱼,可以让闲置物品重新产生价值,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可以说,互联网使绿色环保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倾向。

7

信用成为最美通行证

当前在资本市场、商业交易、个人消费层面的信用缺失现象仍屡见不鲜。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已成为国内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在个人授信、企业融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个人消费层面,则显得力量单薄。

尤其是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场景更是日趋多样化发展,此时,腾讯征信、芝麻信用等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应运而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科学且适应多场景的“信用通行证”。

(1)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互联网第三方征信系统:信用数据采集多元化完善。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和互联网三方机构的征信系统已形成了“交叉证明,互为补充”的关系。前者的信用数据以银行信贷信息为核心,还包括社保、公积金、环保、欠税、民事裁决与执行等公共信息。后者如腾讯征信则从履约、安全、财富、消费、社交五个维度进行信用数据收集。对于整个社会的信用数据采集起到了多元化完善的作用。

这些产品越用越“文明”?2018年“互联网+文明”观察报告

图9 信用数据采集多元化完善

(2)互联网第三方征信系统:上百个应用场景。

如芝麻信用,在信用卡、消费金融、融资租赁、抵押贷款,到酒店、租房、租车、婚恋、分类信息、学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等上百个场景为为用户、商户提供信用服务。

这些产品越用越“文明”?2018年“互联网+文明”观察报告

图 10 互联网第三方征信机构在上百个应用场景提供信用服务

(3)分享经济+互联网第三方征信机构:信用数据共建共享。

分享经济因其“风险共担,收益分享”的特点,其发展不断触及信任痛点。因此很多分享经济企业,与专业的征信及信用服务机构合作,共建共享信用体系。当前,主要集中于免押租借等应用场景上。

如摩拜单车与腾讯征信合作,在广州地区信用良好用户可以免押金骑行;同时通过将摩拜单车的用户信用数据纳入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前海征信的个人征信系统,对于恶意滥用、损毁甚至盗窃摩拜单车的用户,除被摩拜单车列入黑名单,也将有可能面临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的惩戒。

8

分享合作带来的亲密与活力

从共享单车、汽车,到共享充电宝,从住宿分享到办公空间,从知识分享到技能、劳务众包……从2011年起步以来,分享经济风潮,正在中国土壤上迅速生长。分享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它既形成了新业态和消费增长点,同时也在革新、重构着每个人的生活理念和社会关系,推进社会进入因分享经济而打造的新的互联网亲密时代。

当拥有不再是必需

物品、知识技能的分享,带来合作、开放、信任的生活社交新理念。共享单车、共享租车,甚至共享房屋,让拥有不再是必需。陌生个体之间,通过知识与技能分享平台,加强了信任和合作,逐渐形成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互相成就的局面。

未来我们可能不属于任何一个企业

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多元化就业新模式。分享经济改变了传统的雇佣模式和就业模式,人们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和技能灵活选择工作机会,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实现多元化就业、多途径营收,从而个人价值充分得到市场化变现,实现所谓的人尽其材、物尽其用。

截至2016年,分享经济企业直接员工数将近30万人,而分享经济平台上的个体服务者数量累积近1亿人次。其中以服务众包、自媒体、物流众包、出行分享等为主要提供就业机会的分享经济细分领域。可以看到隐性就业和多重职业正在成为潮流,未来将走向自由职业者的世界。

这些产品越用越“文明”?2018年“互联网+文明”观察报告

图11 截至2016年分享经济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

9

未来展望

“互联网+”正在持续加速互联网行业与传统行业的跨界融合,这种融合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创新力,在推动产业更新换代、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成为了社会文明创建的“助推器”。

以“连接一切+社会大脑”为基础产生的创新产品和商业模式在终身学习、全民健身、公益慈善、生态环保、信任提升、分享合作这六大领域已经显现出巨大的能量和价值。

展望未来,前景无限:

(1)未来,“互联网+”将进一步联动线上线下,以线上平台社区牵引线下文明创建资源、服务、活动。

(2)文明创建将成为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应用最契合的领域。众多新技术创新成果将在文明创建领域落地。

(3)文明创建将形成多元主体、跨界合作的新局面。

顾问团队

司 晓 腾讯研究院院长

张玉领 深圳市文明办处长

研究团队

李国强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孙 怡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张孝荣 腾讯研究院专家研究员

周子祺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范毓婷 腾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宋巧玲 腾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左雅晴 腾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1]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全民运动健身行业报告产业价值探索》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腾讯研究院

About the Author: 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