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数字化保护中的传统医药

诸国本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我国的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其他民间医药三个部分。三者在学术上都是平等的。

●中国的传统医药把“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作为重要内容,扩大并深化了“非遗”的内涵,最能够体现“非遗”的精神和灵魂,是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纲。

●行业标准是比较高的规范,是一个圭臬。但人文学科尊重独创和唯一。所以,给一点宽容,留一点空隙和余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制订行业标准时应该注意的。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项目众多。随着现代化、市场化、城镇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高速消失、过度开发、瞬息变异的危险,保护任务极其繁重。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程取得很大进展,文化部门正在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其中包括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标准在内。对此,笔者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传统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医药。根据我国存在医药文化多样性的实际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我国的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其他民间医药三个部分。

中医药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为基本经典的传统医药,是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主流医学。

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经过30年的发掘整理,已有近40个少数民族发掘整理出版了本民族传统医药的代表性著作。

民间医药有两个概念,一是在体制上以公私来分,民间医药是指非公有制的民营医疗机构和民间医生;二是在学术上以朝野来分,民间医药是指当代中医教育体系之外不属于《黄帝内经》一脉的流散于民间的草医草药。如云南的“黄家医圈”、陕西的“太白七药”、某些道家医学和佛家医学,以及一些既不属于主流医学,又无特殊民族文化背景的草根一族。古代有一种“为国医所不道”的“走方医”、“草泽医”,或叫“铃医”、“串雅”,就属于这一类(见清·赵学敏著《串雅内外编》)。传统医药中的民间医药,指的就是第二种概念的民间医药。有的学者曾经把这一类民间医药作为中医药的初级阶段,但后来发现他们纵使“上升”一格,也并不属于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主流一脉,而且自成体系,自称“另类”,仍然“为国医所不道”。于是出于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尊重,在传统医药内给它留下位置,称它为“民间医药”。

例如“黄家医圈”是以“中生万物”“人命乃万命之首命”为哲学基础的一种医学理论,以“万物有圈圈为界,万物有网网相联”揭示人体各部分功能的内在联系。黄氏家族从唐五代延续至今,祖籍福建邵武(王国维先生有考据),世代传承。其一支转辗迁徙,后在云南昭通巧家落户,今于云南昆明行医。有《黄氏医圈》(黄传贵编著)一书传世。

“太白七药”又称“秦岭七药”,是以“七”字命名(如桃儿七、红毛七)的一类草药,约有115种,主要分布于陕西秦岭山脉,以“四梁八柱”理论指导临床应用,是藏在深山老林的另一处土著的医学宅第。今人已出版《秦岭七药》(毛水龙主编)、《太白七医研究与应用》(宋小妹、刘海静主编)等著作。

其他的民间医药包括民间的一技之长,在此不一一列举。

从“非遗”角度看传统医药的内容

中医药和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傣医药、壮医药、苗医药、瑶医药、其他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在学术上都是平等的,尽可以各展其美,各美其美;相互之间,更应该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各医种的基本内容大致分总纲、医养、药物、节庆四个部分:一是总纲,或称总题。如传统医药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方法。二是养生及医疗。包括养生、诊法、疗法(或合称诊疗法)。三是药物。如药材,饮片炮制技艺、成药制作技艺;老字号企业文化。四是习俗和节庆,如清明辟瘟习俗、除夕饮屠苏酒之类和传统药市。中医药分这四部分,民族医药也分这四部分。为了留有余地,还可以加“其他”一类,如藏医是和天文历算连在一起的。医学和天文连在一起,甚为普遍。中医有五运六气,彝医和太阳历关系密切。这是各类文化互相交叉的内在因素决定的。中医的气功、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与传统体育,药膳与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烹饪),养生文化与传统音乐、传统舞蹈都有交叉。

“传统医药对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但有人认为失之于虚、言之于玄,令人难以理解。事实上,各民族、各医学对生命和疾病的认知各不相同,每一种认知都是打开生命奥秘的一扇窗户和一把钥匙。苗族有苗医生成学,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已故老苗医龙老六曾口述《事物生成共根源》一书,公认是苗医药的哲学基础。傣文经书《嘎牙山哈雅》(意译为《人体解说》),就是一本讲“生命起源和人体生长发育的书”。彝医有《娃娃生成书》,是从彝族毕摩经《作祭献药供牲经》中摘录的,描绘了人体生长的全过程。以西医和中医来说,西医将人体分为运动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系统等九大系统即九大生理解剖功能,这是对人体生命的一种微观观察和精确认识。中医将人体分为阴阳、脏腑(五脏六腑)、经络(十四经脉)、气血几大功能部门,是对人体生命的一种宏观认知和动态把握。传统医药从不同角度、不同信仰、不同层面认识人的生命,并引申出不同的养生方法、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各有所见,各有所长,为人类的医疗保健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在传统药部分,一般都重视饮片和成药的制作技艺,因为手工技艺是“非遗”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商言商者过分重视形而下的“物”和“术”,容易忽视制作技艺的原创精神、思维特点、无形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古代,民族地区商品化程度极低,无古老的民族药药店,谈不上什么经营思想。但中药店古代就有,于是形成一种中药“老字号”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蕴含着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如北京同仁堂的“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前一个“必不敢”,是“不减料”;后一个“必不敢”,是“不偷工”,合起来是“不敢偷工减料”。上面还有一层,叫“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冥冥中由老天在监督着人们如何做。这就涉及到中国人的信仰形式。这信仰形式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此外如杭州胡庆余堂的“戒欺”(堂匾)店规,“药业关系生命,尤为万不可欺”。广州陈李济的股份合作,“同心济世”。原文是“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祥”。还有许多老字号药店在制作名贵中成药时有意在稠人广众之中公开投料,招摇过市,以昭信誉。如做全鹿丸时抬着大鹿游街,做人参再造丸时晚上点着黄金大蜡烛在众目睽睽之下投料配料,其目的都是为了袒露诚意,取信于民。

药品是救死扶伤的特殊商品,同样一个“货真价实”,其责任,其权重,其作用,其后果,在药店和在别的商店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中药老字号的企业文化。

当然,其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最终得体现在产品质量上。所以,以老字号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老字号的企业精神,二是传统中药(多为名牌)的制作技艺。在数字化处理的时候,“企业精神”比较虚泛,难以表现;特别是老字号基本上都经过技术改造,传统手工艺很少保留。于是传统名药制作技艺中的若干关键环节,若干“绝招”,成了传统中药“非遗”保护的重点。

前几年评审“非遗”项目时,出现过“某某某中医药文化”等项目。后来有专家指出,这种“某某文化是非物质文化”的命名方式,内容过分笼统宽泛,逻辑上有循环往复之嫌,应该换一种项目名称来表述。这个意见颇有道理。但并不是说中药老字号的中医药文化就不存在了。相反,这正是一种值得珍惜的企业精神,是现代社会缺失或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需要继续发掘并加以发扬广大。

传统医药作为“非遗”的特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口头传统与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我国加入了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邹启山主编,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中的“安第斯卡拉瓦亚的宇宙信仰形式”即属此类。其实,世界上的传统医药都可以包括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之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按照当代社会的语境和一般认识,文化属于社会人文科学,而中医归于自然科学。但中医有丰富的哲学思维和人文精神,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是“两栖”的人类生命科学。中国的传统医药把“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作为重要内容,扩大并深化了“非遗”的内涵,最能够体现“非遗”的精神和灵魂,是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纲。具体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门类资源对象,主要有生命与疾病认知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和表现空间,代表性的养生理念和养生方法,代表性的诊法和疗法(或合称诊疗法);中药老字号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传统配本和手工制剂技艺;传统饮片炮制技艺和成药制作技艺;有关传统医药的习俗和节庆;传统医药传承人的生平、业绩及技艺表演等等。如此梳理下来,传统医药类的“非遗”项目,无论申报和保护,都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们去要做。传统医药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也显得更为重要。

根据我国国情,我国的非遗项目共分十个大类,即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我国在2005年后非遗申报和评审初期,原则上是申报什么,评审什么;谁先申报,谁占先机。申报项目是无序的,整个工作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经过近10年的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在对深化改革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要求,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规划性,减少随意性;加强主动性,减少拉动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正在制订采集方案编写规范、数字资源采集实施规范和数字资源著录规则,为相关行业标准的制订提供了条件。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行业标准的制订,可以分三种情况:一是应该标准化而且可以标准化的,二是应该标准化但一时难以标准化的,三是不能够或不应该或不必要标准化的。因为其中有许多模糊的、感性的、瞬息万变的内容,为模糊数学认可的东西。行业标准是比较高的规范,是一个圭臬。但人文学科尊重独创和唯一。标准化以后,也可能成为一块板结的土地,一个“闲人莫入”的篱笆。所以,给一点宽容,留一点空隙和余地,是“文以载道”应有的担当,是“厚德载物”题中的含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制订行业标准时应该注意的。

About the Author: 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