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脑洞丨你如何看待数字人文的“伞状”或“帐篷式”概念?(上)

本文字数3476,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DH脑洞

RUC数字人文荣誉辅修学位

数字人文导论开放式课程作业

本期探讨问题:你如何看待数字人文的“伞状”或“帐篷式”概念?你认为当前应该保持概念的更加开放还是建立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和边界?“数字+人文”都可以是数字人文吗?什么不是数字人文?


课程介绍

数字人文导论隶属于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荣誉辅修学位课程体系。该课程主要是通过对历史、方法和项目的广泛调查,向学生介绍数字人文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发展动向,激发其探索该研究领域的学术热情,培养其进入数字人文领域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课程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对数字人文的基本概念、历史源流、发展脉络、基本方法和技术、前沿议题等知识内容的基本认知,能正确认识数字人文学科中存在的机遇和局限,并能在对数字人文项目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数字人文项目的自主设计。


课程过半,老师再次提问:

你如何看待数字人文的“伞状”或“帐篷式”概念?你认为当前应该保持概念的更加开放还是建立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和边界?“数字+人文”都可以是数字人文吗?什么不是数字人文?

01

我是来自新闻学院的小W

数字人文的“伞状”或“帐篷式”概念在于它的内涵和外延至今未有共识性的定义,简单来讲,我认为就是“谁都可以进入”。数字人文在产生之初就披着跨学科、跨领域的外衣,是众多要素相互叠加渗透的结果。当数字化技术和现有人文与社会学科融合,还会产生网络文学、电子艺术等交叉性学科,研究对象也从单一文本扩展到多媒体。即从不同对象、方法、学科、领域等的融合到不断撞击,再到出现新的产物,数字人文涵括的范围也会在这一动态中逐渐扩大。正如以上所述,我认为目前想要建立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和边界是不现实的,也是无必要的。我心中的数字人文一半是描述现实,一半是想象未来,这是它的魅力,更是对人们的诱惑,它的边界范畴是动态的,概念的开放性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思考。

虽然数字人文是一种“伞状”或“帐篷式”的概念,但并不意味着其领域的无边无际,它是以数字媒介和传统人文为骨架。倘若单纯地使用数字工具进行人文研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字人文。数字人文更强调实现知识的生产创造和轮廓重绘,产生价值和意义,最终的落脚点应该还是人文研究。

举个例子,如果利用计算机将历史文献进行扫描然后保存在电脑上,若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我认为是称不上数字人文的。单纯的数字化呈现不是目的,而是人们利用数字技术对语词进行提取分析,助力文献研究的开展。因此,我认为“数字+人文”不一定都是数字人文。

DH脑洞丨你如何看待数字人文的“伞状”或“帐篷式”概念?(上)

02

我是来自信管学院的小H

我认为数字人文的“伞状”或“敞篷式”的概念,是针对这个学科的跨领域的特点而下的一个描述性词语,但这不意味着数字人文广阔无垠。我个人还是偏向于数字人文应该确立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和边界,因为这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一个学科的发展无一例外是为了适应人民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如果数字人文没有自己的“立足点”,就会变成跨学科应用的一种工具,而不是一个学科。我感觉当下学科的产生发展有两种趋势,一是学科越分越细,二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那数字人文就是综合性科学。“数字+人文”算数字人文的一小部分。我从百度百科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类上来看,我认为数字人文综合了计算机科学和人类学等,那么排除法看不是这个范围内的就不是数字人文。

DH脑洞丨你如何看待数字人文的“伞状”或“帐篷式”概念?(上)

03

我是来自新闻学院的小Z

从“人文计算”到“数字人文”,标志着以往的“人文计算”概念已经不足以概括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计算机在人文领域的研究活动。数字人文“伞状”或者“蓬状”的概念恰好反映了跨学科领域研究的特性,并且随着新的工具、技术层出不穷,数字人文的概念会进一步扩充和完善。虽然概念同类事物的集合,用于把一类事物和其他的区分开来,但是并不意味着概念本身不能扩充。

“数字+人文”不一定都是数字人文,关键是看计算机技术能否为人文学科的研究带来新的样态或者新的发现,如果不能,则不能算是数字人文。

DH脑洞丨你如何看待数字人文的“伞状”或“帐篷式”概念?(上)

04

我是来自历史学院的小S

数字人文的“伞状”或“帐篷状”概念反映的是数字人文的学科交叉性和包容性,但是包容也并不意味着没有边界。我认为当前应该保持概念的开放,因为数字人文是一个新的领域,有许多未知的可能性,包容开放可能会激发意想不到的成果。我认为当前可以把“数字+人文”都看作是数字人文,这样可以激发对数字人文感兴趣的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的积极性,从实践中完善理论而不是用概念去限制项目。即使是简单地将人文进行数字化呈现,也可以被数字人文所吸收。但这种开放只是暂时的,当数字人文发展的更成熟一些之后,就要从之前包容开放的项目中汲取经验,剔除那些与数字人文核心不相契合的部分,慢慢明确其边界。到那时,简单的人文数字化呈现技术可以被数字人文所利用,却不能再作为数字人文领域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因为数字人文最重要的还是人文知识的创造。

DH脑洞丨你如何看待数字人文的“伞状”或“帐篷式”概念?(上)

05

我是来自信管学院的小Z

数字人文的的“伞状”或“敞篷式”的概念代表了这个学科具有广泛和包容的特点,但是我认为数字人文应该具有它的边界,过于庞杂或者泛化会导致数字人文本身具有的学科综合的优势弱化,也因此数字+人文并不一定都是数字人文,它必须满足一定的人文内涵和技术特色的融合特点,虽然这个很难定义,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在边界中定义数字人文,防止它被滥用或者泛化。

DH脑洞丨你如何看待数字人文的“伞状”或“帐篷式”概念?(上)

06

我是来自信管学院的小C

数字人文的“伞状”或“帐篷式”概念形象地描述了数字人文的包罗万象。在伞下,各个相关学科不是机械连接而是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共同撑起数字人文的新颖与丰富,交叉性是数字人文的灵魂。我倾向于数字人文可以保持概念的更加开放,与数字技术和人文相关的领域都可以被纳入数字人文的麾下,但主体是人文学科,我想在概念方面不必过于深究。但数字人文的内核仍然是人文,数字技术只是人文研究的工具,切不可将主体让渡于数字技术。人文学科的研究方式在过去几千年来没有大的变化,而科技领域却是天翻地覆。人文学科的研究是否可以实现像科技领域的变化?数字人文应运而生。我所理解的数字人文是人文学科的一个远不同于以往的方向,是人文学科的当代革命,是人文学科知识的新的组织、呈现形式,是创造新的知识的数字化方式。数字人文需要数字技术和人文学科相辅相成,共同发力,以创造新的人文知识为目标,促进人文学科的发展进步。

DH脑洞丨你如何看待数字人文的“伞状”或“帐篷式”概念?(上)

07

我是来自新闻学院的小Z

我认为如果要作为一门独立系统的学科来进行研究、教授和学习的话,我们不妨先给“数字人文”一个相对确定的概念界限,毕竟这对于一门独立学科来说是必要的。只不过这个概念是有弹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丰富。但是我更倾向于把“数字人文”看成是一个空间、一个场域,在这里“数字”和“人文”可以尝试以各种的方式相遇、交汇、创造,“数字人文”更多的可能性不应该被有限的概念范围所束缚。

DH脑洞丨你如何看待数字人文的“伞状”或“帐篷式”概念?(上)

08

我是来自新闻学院的小F

我认为数字人文的“伞状”或“帐篷式”概念是其发展初期必然经历的过程。无论是人文计算还是数字人文,与传统研究相比最显著的区别是计算机工具、数字方法的应用。这一领域在诞生初期就是数字计算技术与人文研究内容的组合,像海葵的触手一样,以技术为中心向不同的人文领域延伸,每一次结合都给“数字人文”这一概念注入新的可能与内涵。随着“数字+人文”式实践的增多,可供反思回顾、提炼总结的案例增多,无论是作为研究方法、研究领域还是学科,数字人文的概念可以得到更精确的阐释和界定,在“数字+人文”简单组合的基础上形成独特内涵。作为学科、研究方法和领域的数字人文概念需要有明确的边界,跨学科、多交叉的特点要求数字人文有主干脉络,才能凝聚各领域合力纵深发展。同时也不必排斥“数字+人文”的简单结合,任何探索和尝试都可能产生新的思路。数字人文的发展也是化零为整的过程,概念有边界、探索无边界。

DH脑洞丨你如何看待数字人文的“伞状”或“帐篷式”概念?(上)

09

我是来自信管学院的小S

 数字人文这门学科是21世纪崭新的并且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的一门学科,又因为跨学科跨领域是它最大的特点,因此如果要给它建立一个相对明确的边界与范围,我们不能否定这会给数字人文在将来可能带来的创新性有所影响。概念的开放性会引起不同领域研究者的研究兴趣,而这也会对数字人文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因此我认为不必急于确定概念与框架,不妨先放手一搏,先瞧一瞧数字与人文这两大领域能擦出些怎样绚烂的火花,然后再从经验与实践中总结问题与方法进而来确定数字人文的范围与边界。

DH脑洞丨你如何看待数字人文的“伞状”或“帐篷式”概念?(上)

未完

待续

DH脑洞丨你如何看待数字人文的“伞状”或“帐篷式”概念?(上)

更多精彩,下期继续!


你如何看待数字人文的“伞状”或“帐篷式”概念?

我们也期待您的答案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回复。


往期回顾:【DH脑洞】丨你认为诱发数字人文这个大事件的原因是什么?

DH脑洞丨你如何看待数字人文的“伞状”或“帐篷式”概念?(上)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数字人文研究):DH脑洞丨你如何看待数字人文的“伞状”或“帐篷式”概念?(上)

About the Author: 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