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智能计算的肇始与趋势
——欧洲时光机案例分析
文 / 王晓光 梁梦丽 侯西龙 宋宁远
【摘 要】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与形式,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进入数字社会以来,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与理念,数智化活化文化遗产,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路径和数字化赓续的现实需求。在科技与人文融合精神指导下,本文尝试性提出了文化遗产智能计算的基本概念,并分析了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基本目标和实现逻辑,并针对欧洲时光机项目进行了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本文首先调查分析欧洲时光机项目的目标愿景、发展历程及其组织架构,系统梳理欧洲时光机的建设内容与代表性工作,归纳总结历史大数据构建的技术框架与逻辑路线,进而从数据资源、关键技术、标准平台、表现形式和共建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文化遗产智能计算的经验进路。文化遗产智能计算与历史大数据资源建设不仅是当代新文科建设的前沿学术问题,更是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对数字中国和文化强国重大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意义。图3。表1。参考文献30。
【关键词】文化遗产智能计算 欧洲时光机 智慧数据 历史大数据 数字人文
引言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应用普及,世界多国和国际组织都开展了一些面向人类文化遗产记忆与活化的项目,如美国数字记忆、德国国家文化遗产科研数据基础设施、欧盟数字图书馆、芬兰国家集体记忆平台、欧洲时光机等,这些标志性项目充分体现了文化遗产在记忆塑造、身份认同以及文化传播上不可替代的价值。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历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数字时代,如何借助新兴的数字技术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凝聚民族认同、繁荣学术研究、促进文化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需求。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种类型,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主要以实体保护修复和技艺传承展演为主。随着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逐渐受到重视。无论是物质形态的还是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都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记录成各种数字资源,包括图像、视频、音频、3D模型等形式,配合各种数字化的知识文献资源,共同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遗产表现形态——数据态[1]。这种数据态不仅记录和再现了文化遗产的本体特征,也对文化遗产承载的文化内涵实现了二次编码表达,成为一种新的历史文化大数据资产。但是,截至目前,这些新型的大数据资产尚未转化为可深度利用的数据要素,其内涵的民族精神、表型符号、文化基因和历史知识尚未得到全面的语义化标注、智能化分析、可视化展现、关联化发布与精准化服务,更没有达到FAIR原则的共享利用。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各种新兴数字技术解决以上问题,构建支撑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智慧数据资源,既是数智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内在要求,也是数字化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繁荣发展数字文明的必经之路。针对这一新兴需求,本文尝试性提出了“文化遗产智能计算”的概念,并借助欧洲时光机这一标志性工程项目的案例分析,阐述了文化遗产智能计算的基本内涵、目标与逻辑进路,为文化遗产数智化活化利用理论建设与相关工程实践提供了参考。
文化遗产智能计算概念的提出
1.1 文化遗产数字化
随着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等人类文明记忆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数字化形式的文献记录和档案数据开始爆发性增长,进而促进了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口中的记录人类文化、科技以及各种文明现象的客观知识世界——“世界三”转型为可计算的数据形态。与以往的知识与文化载体形态不同,由简帛、羊皮、纸张、铜器、瓷器等不同文化遗产形式和由文字、视频、音频等不同媒体表达的不同形态的知识和信息,在数字化的、可计算的数据形态上得到了统一的形式化表示。
在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海量的、多模态的、异构的数据资源,形成了以文化遗产为中心的有关人类历史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活动、技艺的历史文化大数据。这些数据不仅记录和映射了人类历史文化的整体脉动,还细致刻画了特定个体和组织的行动轨迹与重要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是人文社科研究者以数字人文的新方法观察和分析人类社会规律,并开展人文研究的新型素材和循证依据,同时也是普通大众借助新媒介和新装置学习和体验人类社会各时代历史文化和文明成果,实现历史文化在当代数字媒介环境下的 再表达、再生产、在传播和再记忆的关键资源。为了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活化”与数据资源的价值增值,加速数字人文研究范式发展,有必要借助智能计算技术进一步揭示文化遗产数字资源中蕴含的文化基因、语义内涵、知识关联和本体价值,建构可解释、可信赖、可溯源、可推理的文化遗产智慧数据,升级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形式化编码水平和系统组织架构,以支撑新型的智慧化知识信息服务和连续性数字文明发展。
1.2 文化遗产智能计算的概念与目标
1.3 文化遗产智能计算的基本逻辑与进路
图 1 文化遗产智能计算的逻辑进路
欧洲时光机项目概况
2.1 发展历程
(1)萌芽期(2012—2017年)
(2)发展期(2017—2019年)
(3)繁荣期(2020年至今)
2.2 项目愿景
2.3 项目架构
(1)历史大数据资源的基本架构
图 2 时光机数字内容处理器及仿真引擎
(源自欧洲时光机官网:时光机简介,https://www.timemachine.eu/about-us/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
实现文化遗产领域所涵盖的资源对象的全面数字化,是构建历史大数据内核的关键。文化遗产涉及的领域与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及各类文化遗产机构在数字化转型中,应尽可能覆盖所有的文化遗产资源,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采集。欧洲时光机项目构建的历史大数据包括历史档案、城市地图、历史建筑图纸、文物、遗迹等类型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为实现海量资源的快速数字化采集,该项目引入了最先进的半自动化高速扫描仪,每小时可生成数千张高清图像,在进行图像长期保存的同时,也利用高性能计算机将这些数字图像进行转录与索引[3]。文化遗产资源的全面数字化是实现文化遗产向数字空间迁移的基础与前提,而历史大数据将物理上分散和相互隔离的文化遗产对象重新建立了关联。
② 基于历史大数据的智慧服务
(2)本地时光机架构
图 3 “本地时光机”的总体结构
(源自欧洲时光机官网:时光机组织运营计划,https://www.timemachine.eu/time-machine-organisation)
(3)运营模式
欧洲时光机项目的建设成果
3.1 专题数据库
3.2 3D/4D 历史城市重建[15]
3.3 历史细节可视化
3.4 通用性数字平台与工具
欧洲时光机项目的启示
4.1 构建文化遗产智慧数据资源
4.2 突破文化遗产智能计算的关键技术
4.3 开发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与平台
4.4 可视化虚拟再现历史时空
4.5 推动多方合作和公众参与
总结
转载声明&作者信息
▼
编辑 丨 詹雨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数字人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