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存与典藏——台湾兰屿达悟族

2017年11月15日,应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媒名家讲坛”的邀请,台湾交通大学的郭良文教授来我院作《非物质文化的数字化保存与典藏》专题报告,报告会由我院汪振军教授主持,邓元兵博士、褚金勇博士及多名研究生参加。

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存与典藏——台湾兰屿达悟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3年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其定义为被各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这五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截至2016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含“急需保护名录”)的项目已达39个,也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二、兰屿媒体与文化的数字化典藏 

兰屿岛是位于中国台湾东部的一座小岛,地理位置十分偏僻。岛上世代居住着达悟族(或称雅美族)人,岛内人口稀少,全族仅有3000多人,但这里是台湾少数民族文化保存最完善的地方。为了将这些文化更好的流传下去,台湾交通大学的郭良文教授及其团队对达悟族的文化进行了数字化的保存与典藏。 

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存与典藏——台湾兰屿达悟族        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存与典藏——台湾兰屿达悟族

(一)数据库制作 

郭良文教授的团队建制了兰屿媒体与文化的数字化典藏的数据库,其中收集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兰屿本地的文字资料和录像带、当地居民的口述以及郭良文教授团队的摄影记录等。数据库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达悟族人歌谣、广播节目、影视纪录片的呈现;将在兰屿当地拍摄到的风土民情和生态环境制作成幻灯片等多元资料。用户注册成为数据库的会员后便可获取全部内容。 

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存与典藏——台湾兰屿达悟族

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存与典藏——台湾兰屿达悟族

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存与典藏——台湾兰屿达悟族

(二)在地知识的收集与参与式传播

 1.了解达悟族人的飞鱼文化

 在和外界接触之前,远在西太平洋兰屿岛上的达悟族人主要的大宗肉类和蛋白质都来源于飞鱼,飞鱼决定了达悟族的经济,因此他们的传说故事、文化禁忌、仪式活动都是围绕着飞鱼展开的,飞鱼文化就是他们的民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存与典藏——台湾兰屿达悟族    

每年约二月到六月期间,是达悟族的飞鱼季节,此时飞鱼群随着黑潮向北移动经过兰屿附近海域。此时达悟男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出海捕鱼,但是这个季节的兰屿岛非常容易受到台风的侵袭,台风的肆虐使得出海捕鱼变得困难。为了确保捕鱼的稳定性与出海作业的安全性,延续达悟族人的生存命脉,达悟族在飞鱼季有非常多的禁忌。在这四个月中,第一个月举办招鱼祭,第二个月捕飞鱼,第三个月开始先钓飞鱼,把它当饵钓鬼头刀,之前出海都是小船、单人船、双人船,第四个月开始网飞鱼、可以使用大船,九月“飞鱼终食节”后就不能再吃飞鱼了。 

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存与典藏——台湾兰屿达悟族

拼板舟是达悟民族生活的核心,在传统生活中,飞鱼季到来时,“五对桨”(即十人大船)负责部落以团队方式捕鱼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达悟族社会是一个神圣的工具,雕刻过的船只被认为具有灵魂,在建造过程中有诸多禁忌要遵守,在建造完成后,部落必须以最高规格来加以祝福,大船下水的祭典仪式因此格外受到重视。 

船主在砍树前必须先跟树木进行对话,也要按照古法制造拼板舟,不能背离传统智慧与工法。船身传统是由红、白、黑三种颜色组成。依据当地经验,将大船装满芋头,以及吟唱传统歌谣是大船下水典礼过程中第一重要的序曲。接下来就开始进行抛船仪式,首先在船长家门前抛船,之后移到附近广场进行主要的抛船仪式,随后再到海滩边抛船。船主有时候会站在船中央让大家将大船抛进空中,随着船身摇摇晃晃,相当刺激。参与抛船者在场内团结一气、士气如虹,集体发出的声响与一致的动作看起来非常壮观,震撼人心。

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存与典藏——台湾兰屿达悟族

2. 尊重达悟族人的信仰 

达悟族相信天地间有神、人灵与恶灵的存在,他们将宇宙分为八层,其中神、人、鬼各有其一定居住的层界。然而,达悟族虽然相信有神,但这些神在达悟人的心中是模糊的,不具体的,而且离人们生活的距离是很遥远的。而恶灵(anito)却与活着的人似远实近。这些恶灵、亡魂和人一样有自己的空间,而且是居住在另一个距离不远、随时会相遇的世界。换句话说,达悟人的生活世界中,anito是无所不在的。 

达悟族的丧葬仪式如同驱鬼仪式,当天必须下葬,由男性家属组成的送葬部队会全副武装、戴藤帽、握长剑,送葬队伍行进时要呐喊、敲打、舞剑,赶走恶灵,希望死者的亡魂不要再来叨扰家属与部落的人。送葬的时候还要唱当地的驱魔咒语。

“Jamayalas dzi-mu-wan! Kalai dzi-mu-wan!

(刺 你在的地方 离开 你在的地方) 

o,ou! Kalai mu! Kalai mu!

(哦,离开 离开!)” 

由此可见兰屿人是多么地敬畏恶灵,而且在兰屿达悟族人眼中,捕鱼时会攻击他们的海蛇和鳗鱼都是恶灵。所以,在整理兰屿岛的海洋生物数据时,出于尊重本地信仰的考虑,团队会将飞鱼这样吉祥的鱼放在最前面,将海蛇和鳗鱼放在后面 

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存与典藏——台湾兰屿达悟族

3.参与式建档资料 

郭良文教授的团队不可能永远待在兰屿,为了可持续的让资料库运行下去,他们设计了简易版的输入界面,教会当地人如何上传文档和视频音频等资料,借由当地族人的参与,延续数据库。 

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存与典藏——台湾兰屿达悟族

三、非物质文化的创意加值 

郭良文教授的团队与一些兰屿人合作出版实体书和CD,有的是介绍当地的传统文化,比如达悟族的歌谣;有的是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比如台湾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董牧师讲笑话》这样一本书,以讲笑话的方式介绍了许多当地的特色;还有的是一些非常有创作天赋的达悟族人自己的创作,比如出版了素人画家的《抓不住的兰屿小孩》。 

此外还会使用一些高科技来宣传兰屿,比如用3D虚拟摄影棚制作节目;360度环景与3D文物建置,设计虚拟的博物馆文物;用3D镭射扫描制作点云图动画;未来还将结合航拍做建模,结合AR进行网上展示。 

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存与典藏——台湾兰屿达悟族

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存与典藏——台湾兰屿达悟族

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存与典藏——台湾兰屿达悟族

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存与典藏——台湾兰屿达悟族

四、几个值得反思的议题 

1.少数民族/原住民世界观(aboriginal worldview) 与汉人或西方人的差异何在? 

2.非遗的数字典藏与数字化建置,对原住民有何正面影响、负面冲击? 

3.在建置非遗数字化项目时,如何借镜文化相对论 (cultural relativism)观点探视地方知识 (indigenous knowledge) 之价值与重要性? 

4.进行异文化的数字典藏与数字化研究,如何重视方法与研究伦理上的议题?

 

作者简介:

郭良文,台湾交通大学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博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媒体、电影与戏剧系博士。现任台湾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院传播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传播与新科技、媒体资料库创意与加值应用、传播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曾应邀赴深圳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展学术交流。

 

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存与典藏——台湾兰屿达悟族

 专家点评

汪振军,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1.掌握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存的科学方法,建立非物质文化典藏数据库。

2.注重在地知识和参与式传播,必须要融入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同他们亲密无间,这样才能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才能了解更多当地的民俗文化。作为学者要主动参与到当地文化传播之中。

3.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挖掘,其中包括文化习俗、文化信仰、文化精神。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播,不能只是看到非遗物化的外在形态,更要传达非物质文化的精神内涵。

4.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与开发,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尊重当地文化,不高高在上地评价文化的优劣,而正是文化的多样性才使得世界更加斑斓多姿。

5.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注重其创意加值,注重对文化旅游和文创产品的开发。

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存与典藏——台湾兰屿达悟族

文字整理和编辑:   刘轩轩

校对: 赵亚星 

图片提供: 郭良文、汪振军

声明:本文原创,如欲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郑大文化公众号

主办单位:

 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

郑大文化公众号是一个传播文化的学术平台,欢迎政府、文化企业及个人参与合作。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郑大文化

About the Author: 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