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行为逻辑的隐式交互设计研究》[1]


 


浅析《基于行为逻辑的隐式交互设计研究》[1]


随着2013年第一批UI设计师出现在各大招聘网站上,UI/UE/UX设计的概念已经逐渐流行开来。人们也不再对用户界面设计、用户体验设计以及人机交互设计感到陌生。就在今年的第十届国际体验设计大会(IxDC)上,我有幸参加并得到了国际体验设计大会(IxDC)主席胡晓先生的签名售书。


浅析《基于行为逻辑的隐式交互设计研究》[1]


01


万物互联的时代,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正在兴起,为弥补黑科技的局限性,交互设计从未像现在这么重要。企业开始探索人与机器在不同生活和生产场景中的最佳协作,运用投影、语音、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拓展用户的可交互空间,丰富互动场景,让人机共融的创新场景更好地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服务,这也是我最初在数字艺术设计的漫漫长河中选择用户界面和交互设计的初心。


02


交互设计可以分为显式交互设计(Explicit Interactive Design)和隐式交互设计(Implicit Interaction Design),显式交互设计可以被认为就是用户界面设计(UI设计),而隐式交互设计的概念也是较早被研究计算机交互领域的专家提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什么是隐式交互设计,以及它有哪些应用场景。


浅析《基于行为逻辑的隐式交互设计研究》[1]


隐式交互设计的概念最初是在计算机人机交互领域提出来的。阿尔布雷赫特·施密特(Albrecht Schmidt)在2000年出版的Personal Technologies杂志上,首次将隐式人机交互定义为:用户不再关注交互过程本身,也不过多地考虑如何使用设备或者系统,而是由设备或者系统主动地、隐式地识别和理解用户行为,并将理解后的信息作用于人机交互过程,因而隐式交互的两要素是感知和推理。

 

温迪·朱(Wendy Ju)和拉里·莱弗(Larry Leifer)最早在2008年在Design Issues杂志中提出了隐式交互式设备在不分散用户注意力的情境下,主动理解用户意图作为其隐式输入的交互。



 

这里提到的让机器设备主动去感知和推理,已经远远超出普通交互设计的范畴,需要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软件算法才可以实现。


03


浅析《基于行为逻辑的隐式交互设计研究》[1]


2017年11月,百度成立了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对社会学、心理学等感知科学进行持续研究。关岱松院长表示,百度AI交互设计已经陆续应用在百度各AI产品中,同时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的研究方法已经将AI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迭代至2.0版本,此次升级是基于数据理解、情绪识别、脑电、机电的研究方法升级。借助迭代后的研究方法,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会继续探索AI时代的交互设计方式。

 

在对话式AI交互领域,百度首次向外界透露了他们近期在研发的一个探索方案——让人与外界的交互从人主动设置进化到环境主动适应人,重构人与环境的关系。比如当感知到家里有人时,环境主动提供适合的温湿度;根据人与屏幕之间距离的不同,主动提供不同的字号、图文比和排版方式;甚至去尝试理解人的心理,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表达、情绪,进而理解他们最真实的需求和意图。


04

 

隐式交互本质上也是一种交互设计,因此,交互设计五要素(用户、行为、目标、场景、媒介)同样是行为逻辑介入隐式交互的核心要素。隐式交互是设备主动感知和推理用户意图的过程,人是交互的主体,工具和媒介是指不同的设备终端,它们是交互的客体。

 

人除了有意识的行为外,更多的是无意识的行为。无意识动作是没有经过人的主观分析判断而产生的一种本能行为,是一个快速、自动、无需花费很多脑力、受情感和习惯支配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过程。

 

无意识动作和隐式交互有着天然的契合度和内在的匹配性。另外,无意识动作是人类历史演变的本能行为并结合个人经验所产生的的最契合人体的交互动作,在本质上也最符合人类的行为逻辑。


浅析《基于行为逻辑的隐式交互设计研究》[1]


无意识动作有其自身的规律性,通过挖掘无意识动作的产生原因,可以构建对应的隐式交互规则,并作为隐式交互设计中的行为原型。例如,在赛车游戏中,人们会随着赛车产生规律性的身体摆动,这种无意识动作源于现实生活中转动方向盘驾驶车辆。极品飞车将这种无意识动作规律转化为赛车游戏中的隐式交互规则,可以在手机上通过无意识地左右摇摆控制赛车,玩家无须特意学习,凭直觉即可轻松实现操作。Apple Watch通过覆盖表盘实现静音,其规则源于人们需要安静的时候,会本能地掩盖发声物体来阻止声音发出的无意识动作。iOS系统中,摇一摇撤销键入的隐式交互行为原型是人们通过摇摇手来表示否定的无意识动作,并将这种动作规律转化为“撤销/删除”的隐式交互规则。

 

但是,无意识动作转化为隐式交互的过程需要遵循用户的行为逻辑。有些隐式交互会让用户“屡试屡错”,而另一些却能“即知即用”,其关键在于是否将用户的无意识动作目的与交互功能进行匹配。只有二者相匹配,才能说是遵循了用户的行为逻辑。 


AppleWatch可感知用户抬臂的行为自动唤醒屏幕显示,这种隐式交互源于人们抬腕看表的本能动作,其无意识行为的目的是查看信息,这与产品的唤醒屏幕显示信息的功能是契合的,因此这种隐式交互是遵循行为逻辑的,其交互体验更自然流畅。而Pebble Steel电子表点亮屏幕的方式是抖动手腕,抖动手腕这种无意识行为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调整舒适度和放松手臂,而不是为了查看信息,这种隐式交互则没有将无意识动作及其意图与产品的功能相匹配,会给用户带来同步阻塞体验,交互效果较差。


05


浅析《基于行为逻辑的隐式交互设计研究》[1]


隐式交互还要连接多个不同场景中的不同信息。华为荣耀Magic手机的MagicLive智慧系统,具有感知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主动服务能力,能够通过深度学习实现复杂场景的识别,连接不同场景中的多元信息,隐式输出符合每个场景情境的交互。例如,用户使用社交App在聊天的场景中,MagicLive根据用户的聊天内容,智能提取关键词信息并推断用户潜在意图。比如有提及“看电影”这样的文字时,用户可能想要去看电影,就会自动给出当前热门的电影推荐,并连接地理位置信息,推荐附近的影院以及选座买票服务。在用户定好电影票,开车去电影院的路上,手机可以感知到行驶状态,自动切换到驾驶模式,使交互模式更加符合驾驶场景。到达电影院后,手机能够通过定位获取用户已到达电影院的信息,隐式交互的服务转向电影院场景,手机会自动显示取票二维码,省去用户寻找二维码的繁杂过程,并连接电影票的相关信息,在电影开始前主动提醒用户前往观影。隐式交互通过连接时刻变化的交互场景信息,主动根据场景变化调整输出服务,使其服务范围跨越不同的场景界限,实现多场景融合的一体化隐式服务系统。


总之,隐式交互需要根据用户的交互行为推理出潜在的行为目的,隐藏用户目的实现过程中低效或重复的任务,减少无意义的显式交互,让用户专注于内容,提升沉浸体验。

 

 

[1]邓力源,蒋晓,《基于行为逻辑的隐式交互设计研究》,《装饰》2019年第6期,第87-89页。


浅析《基于行为逻辑的隐式交互设计研究》[1]

 

聚焦京津一体化下的都市生活、关注日常身边点点滴滴的“好设计”,扫描识别二维码即刻关注“京津银领国际设计”公众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精进引领文化):浅析《基于行为逻辑的隐式交互设计研究》[1]

About the Author: 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