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助力中国文史研究

来源:《社科院专刊》2019年6月21日 总第483期

作者:汤俏 赵薇

  本报讯 6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第一期网络文化与数字媒介研究工作坊在京举行。本期工作坊以“数字人文时代的中国文史研究”为主题,汇聚一批青年数字人文研究者,从文学研究的内部需求出发,对目前具有前瞻性和代表性的研究个案和思路作做集中汇报和研讨,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研究方法对话,从媒介变革的角度去深入讨论数字人文将为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及当代数字网络文化研究带来的深远影响。

  与会学者认为,“数字人文”作为一种学术潮流,近20年来正在逐步改变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面貌和研究进程,成为继理论和意识形态批评之后人文学术研究的一种趋势,反映了技术革命对古老的人文学术生产的深刻影响。具体到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则是整合统计分析、语料库语言学、文献与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网络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化手段,对巨量文本现象进行大规模“远读”(distant reading)式的分析处理,以期开掘出与传统“细读”不尽相同的研究视域,发现曾经难以发现的问题,或者从宏观的层面重新回到“细读”上来,形成对学术史上学科经典问题的“再探讨”。近年来,国内大学与科研机构纷纷成立数字人文相关研究部门,数字人文成果不断涌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的数字人文项目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些成果大多集中在古代文学、文献研究领域,以数字方法切入中国近现代文学、文学史研究乃至当代数字媒介、网络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还较为少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张伯江在会议开幕词中谈到,数字人文研究在文学研究所有久远的传统,钱锺书先生早在30年前就率先倡导古籍数字化工作。目前,数字人文研究日新月异,不仅在古典文学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如何引入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也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办法。相对于目前学界通行的文本细读式文学评论而言,数字人文以“远读”为主要特色,以细致的微观观察为基础。张伯江高度评价了数字人文智能性质的研究,相信它将为文学研究揭开新领域、开拓新天地。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青年学者邱伟云作题为“数字人文与文学观念史研究”的发言。他认为,数字人文学就是借助数位科技方法才能进行的人文研究,主要聚焦在研究前数位时代下难以观察、无法想象、无法进行的研究,并且带来概念上的跳跃,而非小规模的改善。目前数字人文的研究范式包含了数字典藏、社会网络、图像分析、数字哲学、数字媒介文化传播、资料库以及语料库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等几大范畴。邱伟云还通过梳理欧美文学观念史研究方法的转移脉络,展现了概念史语言转向从“单一概念”到“概念网络”的成熟历程。他认为,正是这种语言转向促成了数字人文方法可以介入观念史与概念史的研究当中,以词汇为嫁接点连接起人文理论和数字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青年学者刘京臣在题为“大数据视域中的进士群体研究”的报告中,通过对明代登科录的数据挖掘,自动提取整个明代的进士信息,再与已经数据化了的方志、宗谱等相关文献结合,最终梳理出进士家族脉络。这一过程的自动化实现,是大数据与明代科举研究相结合的新尝试。

  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亚洲语言与文化系青年学者戴安德(Anatoly Detwyler)作了题为“自我重复与东亚文学的现代性”的报告。他以“重复”这一发生在中国浪漫主义小说和日本私小说中的语言趋势、心理模式和文学风格为对象,通过严密、精确的语言学测量和建模,重新探讨了所谓“东亚现代性”在较大规模文本层面的跨语言发生。该项研究代表了美国区域研究中,由“世界文学”问题牵引出的一种颇有前景的数字人文研究取向。

  来自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中心的严程和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的赵薇两位青年学者联手展示了数字人文中“社会网络分析”这一研究方法,介绍了此方法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最新发展和应用。严程以清道光年间活跃在北京地区的“秋红诗社”为对象,使用相关人物的交游关系制作出不同时间段的社会网络图示,由此发现了交游关系中核心人物之间订交与失和的重要节点,以此为线索爬梳相关事件,牵出了在文献整理阶段难以被发现的关联人物,破解了“秋红诗社”何以戛然而止的谜团。与此相对,赵薇将社会网络分析引入文本内部,通过对李劼人“大河小说”中人物关系网络的计算和建构,揭示了由关键性节点所提示的文本潜在的叙事意图,为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理解小说家的辛亥革命观及其自然主义写作提供了全新的诠释维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多位学者参加会议,并对青年学者的发言进行点评。郑永晓研究员高度评价了此次研讨会的意义,认为数字人文通过大数据技术提升了文献的利用效率,将以证据驱动型的研究变成以数据驱动型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研究视野和研究范围。施爱东研究员结合自己做网络谣言研究的实际经验,肯定了数字人文研究的重要性。赵稀方研究员从近现代报刊研究的角度谈到了语料检索的意义。董炳月研究员对网络分析与文学阐释的结合表示兴趣。何吉贤研究员就数字人文究竟能否为文学研究带来新认识和新见解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与会学者还就文学研究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方法论的回归、计算批评和人文研究者的主体性、数字文献学的意义,以及数据工具的开发与运用等问题发表观点。大家一致认为,此次会议对引进新的研究手段、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新型研究、拓展传统研究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汤俏 赵薇)

About the Author: 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