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2021年第3期编后记


编后记

本期稿件编校完成时,北京已进入最美丽的季节了。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即将问世的《数字人文》秋之卷,也沾染了清华园中银杏渐黄的清秋况味。数字人文研究虽然还未到硕果累累的时候,却也能不时看到一些念兹在兹的探路者,令人为之一振,感受到秋天般的爽朗。


“概念与实践”专栏中第一篇文章的由三位作者合作完成。其中派珀、威尔蒙是德国近代文学的研究者和北美数字人文文学研究方向的拓荒者,另一位作者则是计算技术人员。虽然看起来有点奇怪,这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数字人文研究团队,即人文学中某个研究领域的学者与计算技术人员的组合。他们把知识史方面的研究与计算技术相结合,就十八、十九世纪知识可视化形式进行了讨论。这篇文章以传统的书籍史和书志学为基础,尝试以整个“页面图像”而非文本为中心分析历史档案,通过分析页面表征对历史进行还原。文章以这种方法分析脚注,展现了脚注在18世纪文艺、历史、宗教和科学等领域文档中的分布情况。另一篇文章介绍了由荷兰莱顿大学魏希德教授团队开发的两种数字人文工具,它们适用于中文与韩文数据集的创建、关联与分析。魏希德教授长期从事宋代思想史研究,也是莱顿大学数字人文中心的创始人之一,对本刊的创办给予了热心支持,相信她的工作会不断嘉惠学界。


本期“基础设施”专栏的几篇文章各有亮点:第一篇从文献学的角度,运用基于神经词向量的聚类模型,对《汉书·艺文志》中的存世文献进行了归类,并提供了《汉志》文本分类多元可能性的新视角;第二篇探讨了历代碑刻数字化研究平台开发的过程,展现了一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路径、设计开发、用户服务等各个层面;第三篇介绍了搜韵网的诗词知识图谱构建思路,除考虑诗词的文体特征之外,还努力涵括诗词之外的相关文学文献,体现了一种涉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库思考。


数字文献既是数字人文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本身也是数字人文的一部分。本期开设的“数字文献”栏目,第一篇文章以《先秦两汉互见文献丛书》和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为例,研究古籍中互见文献的问题,并对使用数据库和传统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第二篇则以两本期刊上的学术文章为数据信息来源,使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的方法,呈现出英美两国美学研究最新的发展趋势。


本刊除刊发数字人文研究论文外,也欢迎与数字人文相关的教育教学和业界资讯等文章。《纸书、黑板与网络》可谓是“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体现,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实用性。文章讲述了作者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中对人工智能断句、知识图谱、数据库的使用,在如何结合传统及现代资源与技术方面提供了难得的教学经验。《数字人文部分相关资源简介》对现有的数字人文资源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相信对数字人文入门者会有实际的帮助。


本期的访谈,我们有幸请到了何捷老师,他长期从事数字人文与空间人文的融合研究和教学工作,又刚刚从北方迁到数字气息浓厚的深圳,相信他长期的教学经验和前沿实践,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启发。“未来学者论坛”栏目中,青年学者们分别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讨论了英国内战期间的军事问题、借助电子图书平台研究了中国热门科幻小说《三体》的海外传播,显示出年轻数字人文学者的朝气。其中一篇文章提及,数字人文与其说是一个学科,更接近于一个“学科共同体”。我们注意到,有关“数字人文”是不是学科的讨论仍然在进行。对这一问题,我们持开放的态度,也希望听到更多的高见。


最后,还要做一个小广告。本刊下一期将推出“网络分析专刊”,聚焦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在人文学科中的应用前景,展示网络分析方法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成果,并探讨关系型数据库、图数据库、网络数据可视化平台等与网络分析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专刊所收文章涵盖海内外学者在中国历史、性别书写、民族古文字学、宗教与文化记忆、文学修辞、文学作品中的城市空间与社会感知等多方面开展的研究课题,展现网络分析与多种量化方法结合带来的巨大潜力。这是本刊第一次推出专刊,也将是“网络分析”在人文领域的一场纸上峰会,值得数字人文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关注。

原刊《数字人文》2021年第3期,转载请联系授权。




《数字人文》2021年第3期目录

《数字人文》2021年第2期目录

《数字人文》2021年第2期编后记

泛化的私人影像:作为私纪录片之新媒体形态的Vlog

王涛: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历史研究


校对  |  肖爽

美编  |  徐璇






数字使人文更新

投稿邮箱:dh2020@tsinghua.edu.cn

数字人文门户网站:www.dhlib.cn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DH数字人文

About the Author: 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