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案例分享|“我们的马拉松:波士顿爆炸案数字汇集”项目评析


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冯惠玲教授、加小双副教授主讲的《数字人文导论》是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数字人文荣誉辅修学位”系列课程之一,选课学生涵盖本、硕、博三类。课程内容包括数字人文导论(理论讲解、案例分享)和数字人文项目设计(实践操作)。


本系列推文共12期,是该课程学生课堂展示的成果报道。第5期由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21级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兴广和燕双双共同完成,以美国东北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a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开发的“我们的马拉松:波士顿爆炸案数字汇集”(Our Marathon: The Boston Bombing Digital Archive)项目[1]为研究对象,对该项目的选题缘由、项目背景、项目概述与项目特色等进行了全面梳理,最后总结其对于我国开展重大活动与突发事件类数字人文项目的启示。



Part 1 选题缘由

“我们的马拉松:波士顿爆炸案数字汇集”项目围绕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这一突发事件展开,成功让该恐怖袭击事件被世界范围的公众了解,在波士顿市起到了警示作用,成为美国社会记忆的一部分。


图1 “我们的马拉松”官网首页


我国也有许多值得记录的突发事件与重大活动,如新疆反恐、举国抗疫、国庆庆祝活动、冬奥会筹办等(图2)。“我们的马拉松:波士顿爆炸案数字汇集”作为聚焦重大突发事件的典型项目,对于我国开展类似主题的数字人文实践能够提供一定借鉴与启示。


图2  我国重大突发事件与活动举例




Part 2 项目背景

波士顿马拉松赛创立于1897年,至今已有124年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马拉松赛事。波士顿马拉松于每年4月举行,上百年来从未间断,2020年囿于新冠疫情首次被迫取消举办比赛。


图3 2019年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现场(图源网络)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于2013年4月15日,是美国本土自“9·11”事件后遭受的最严重的袭击事件之一。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让波士顿这座城市陷入巨大的伤痛中。因此,为了铭记历史,警示后人,记录重建,传递希望,来自美国东北大学的数字人文团队开展了以“我们的故事、我们的力量、我们的马拉松”(OUR STORIES, OUR STRTNGTH, OUR MARATHON)为主题的数字人文项目。





Part 3 项目概述

01

项目简介


【一个多类型资源的数字汇集】

“我们的马拉松”项目汇集了与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有关的照片、视频、相关故事、媒体信息等多种类型的数字资源。在最活跃的阶段(2013年4月至2014年9月),该项目汇集到相关资源数量高达近8000件。根据这些内容,该团队梳理出“致波士顿的信”(Letters to the City of Boston)、“波士顿临时纪念馆”(Boston Marathon Temporary Memorial)和“WBUR口述历史项目”(WBUR Oral History Project)三个资源系列(见图4)。


图4 “我们的马拉松”资源系列



【一个超强行动力的团队】

项目的开发者团队主要包括创始人员(见图5)、档案馆员、口述史项目组、志愿者、网站迁移与运营项目组五个小组。其中,档案馆员主要是指来自波士顿档案馆和美国东北大学档案馆的馆员,他们协助该项目与档案馆对接的工作,大多为美国东北大学的校友。


图5 团队部分创始人简介



一个数字人文领域的代表性奖项

“我们的马拉松:波士顿爆炸案数字汇集”曾获“数字人文奖”(Digital Humanities Awards)2013年度“最佳面向公众的数字人文项目”(Best DH project for public audiences)一等奖。


图6 “Digital Humanities Awards”网站标识


02

建设历程

图7 “我们的马拉松”项目建设历程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后的半个月内,美国东北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的伊丽莎白·马多克·狄龙(Elizabeth Maddock Dillon)、莱恩·科德尔(Ryan Cordell)、吉姆·麦格拉斯(Jim McGrath)和美国布林莫尔学院(Bryn Mawr College)的艾丽西娅·派克(Alicia Peaker)四人联合发起了该项目。


 该项目于2013年夏天获美国东北大学和波士顿公共广播电视台的经费支持,由此开始着手进行资源收集与数字化,并探索搭建“Our Marathon 1.0”网站。于2013年秋天开始开展线下活动,如“分享你的故事”系列活动、半年纪念日活动等,广泛吸引公众参与其中。


◆ 2014年至今,项目团队在铁山公司(Iron Mountain Incorporated)的支持下,对波士顿爆炸案相关信件、音视频等资源进行数字化,并开展针对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2018年,为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项目团队推出“Our Marathon 2.0”网站,至今仍在运营。


 “Our Marathon 1.0”网站利用Omeka开源内容管理系统配合一系列插件运用,实现面向社会公众的资源收集与数字化呈现(见图8)。“Our Marathon 2.0”网站于2017年开始搭建,2018年建设完毕并正式投入使用(见图9)。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将资源迁移至借助CERES展览工具包搭建的美国东北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库中。


图8 “Our Marathon 1.0”口述资源页面


图9 “Our Marathon 2.0”口述资源页面


03

资源系列

“我们的马拉松”数字汇集项目主要有三个资源系列,分别是“致波士顿的信”“波士顿临时纪念馆”和“WBUR口述历史项目”。


【致波士顿的信】

在波士顿爆炸案发生后,鼓励、祝福波士顿人民的信件从美国各地寄来。这些信件的实物当前保存于波士顿档案馆,“我们的马拉松”项目将经过铁山公司数字化后的信件附上详细元数据后在网站展出。网站现在共计展出4191封信件,主要的著录项涉及标题、形成者、语言、形成时间、资源类型、体裁、格式、来源说明、相关项、关联项、使用说明等15项(见图10、图11)


图10 “致波士顿的信”呈现页面(部分)



图11 一位小学生的绘画作品及著录项【左右滑动】

(来源:美国兰乔加布里埃拉小学)



波士顿马拉松临时纪念馆

该系列将人们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后留下的纪念物品(鲜花、玩偶、卡片、海报、运动鞋等)展现在网站上,以留住善意、留住感动、留住记忆。当前,网站上共展出纪念物114件(见图12)

图12 “波士顿马拉松临时纪念馆”呈现页面(部分)



WBUR口述历史项目

该系列以伤亡者亲属、幸存者、纪念馆管理员、参与救援的消防员、相关志愿者等为访谈对象,目的是了解伤亡者的相关故事,记录他们走出伤痛与阴影的过程,从而为社会带来勇气,传递希望。目前已公布了31位访谈对象的口述资料(见图13)。


图13 一位麻省理工学院警官的口述资料




Part 4 项目特色

01

项目切入:

对构建重大突发事件记忆的敏锐性觉察


重大突发事件是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构建的重要素材。“我们的马拉松”数字汇集项目团队针对2013年4月15日波士顿市发生的马拉松爆炸案,做到第一时间迅速响应,立即开展项目构思与筹备工作。项目团队遵循“我们的故事 我们的力量 我们的马拉松”的人文理念,以“没有小的故事”(No Story Is Too Small)为叙事观,致力于打造一个面向公众的社群纪念馆,实现波士顿爆炸案相关文献资源的长久保存与持续利用。



02

项目运行:

打造吸引公众参与记忆构建的数字空间


 从资源层看,该项目实质上是一个与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有关的图片、视频、故事、社交媒体信息、口述史料等多类型资源的数字汇集[2](digital archive),项目运行团队对数字化资源进行采集与著录(见图14),搭建了一个专门化的可信数字仓储,实现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数字资源的全面整合与集成。


图14 “我们的马拉松”数字资源概况


 从参与主体看,该项目涉及政府部门(波士顿市政府文档管理办公室)、高校(美国东北大学)、图书馆(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研究机构(哈佛大学图书馆医学史研究中心)、文档管理公司(铁山公司)、新闻媒体(波士顿WCVB电视台、美国波士顿公共广播电台)等多类型机构(见图15),形成“官、产、学、研、众”五位一体的数字人文项目运行模式。


图15 “我们的马拉松”项目合作单位


其中,项目团队成员呈现出数量多、学历层次高(以博士、硕士为主)、分工明确、知识背景多元等特征,其发起人和核心成员的知识背景与研究兴趣涉及英美文学、民俗学、历史学、计算机科学、新闻媒体、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等。


值得一提的是,融入教育是“我们的马拉松”数字汇集项目的一大亮点,一方面将该项目作为教学素材,覆盖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课程教育体系之中;另一方面,项目团队通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面向社会公众和学术领域策划不同主题的展览,从多种途径提升了项目的影响力。


 从项目迭代来看“我们的马拉松”数字汇集项目经历了从“Our Marathon 1.0”到“Our Marathon 2.0”的转变,实现波士顿爆炸案数字资源由基于Omeka开源内容管理系统向借助CERES展览工具包的数字仓储服务平台迁移,这充分体现了项目方的“用户友好”导向,减轻了不必要的平台操作,为增强社会公众的项目体验感提供了基础。



03

项目推广:

选择不同的宣传手段精准满足用户需求


梳理发现,“我们的马拉松”数字汇集项目总体上有四种宣传模式


 第一,借助公共媒体(如WBUR、Boston Magazine、Boston Globe Magazine等)与社交媒体(如 Twitter、Facebook、Northeastern University Digital Scholarship Group Blog等)相结合的形式,拓宽项目宣介途径;

◆ 第二,项目团队通过在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如Digital HumanitiesLibraries  and Partnerships、Library JournalComputers and Composition等)或举办学术研讨会,提升项目的学术影响力;

◆ 第三,项目团队依托于美国东北大学,与波士顿市的公共图书馆多次举办展览,提升公众的项目知悉度;

◆ 第四,“我们的马拉松”数字汇集项目成功入选“数字人文奖”(Digital Humanities Awards),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项目的国际影响力。




Part 5 他山之石

数字人文展现了数字技术与人文问题融合的新型姿态,其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项目制”运行模式的结果。[3]作为突发事件类数字人文项目的典型代表,“我们的马拉松”数字汇集项目为类似主题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以下启示。


01

项目前端:小而精深、快速响应

突发事件类的数字人文项目主题,宜从细微处入手,致力于实现人文价值、精神的深度挖掘。在项目运行前端,要聚焦突发事件的宏大题材,借助数字人文项目开展“三个面向”的微观叙事。具体而言,一要立足当下、面向本来,借助数字人文项目还原突发事件的历史真实性;二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为未来相关项目的开展提供素材与范本;三要立足当下、面向“普通人”,数字人文的项目应凸显公众参与的优势与价值,注重大范围社会记忆构建的必要性。另外,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特殊性与时效性特征,开展此类数字人文项目必须做到快速响应、抢占先机,避免突发事件集体记忆被忽略、被遗忘。



02

项目中端:资源整合、跨界合作

注重资源整合,实现跨界合作是数字人文项目运行的重要方式,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第一,要深刻认识到不同类型档案资源的原始记录性质对于数字人文项目运行的重要作用,做到以档案资源为核心,搭建数字人文仓储[4],实现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实物、口述史料、社交媒体信息等多资源的关联与聚合;第二,政府部门要发挥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作用,形成文化遗产机构(GLAM)、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新闻媒体机构、信息服务公司、社会公众(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数字人文项目的运行模式;第三,要树立跨学科共生的理念,构建一支具备多元学科背景和研究专长的项目团队,实现优势互补。



03

项目后端:持续运行、宣传推广

数字人文项目是集资源、人员、时间、资金等多元要素集成的系统性任务,应以项目的持续运行作为目标导向。一方面,应引入数字人文项目社会化建设途径,通过社会化数据众包、软件开源、数据开放等形式构建可持续性的数字人文项目,减轻囿于数字人文项目资金不足或人员分散等因素对数字人文项目持续运行产生的不利影响[5];另一方面,数字人文项目持续运行有赖于发挥宣传推广的作用,重点要结合数字人文项目实际,精准选择不同形式的宣介手段实现项目影响力提升,如实体项目展览、多元媒体宣传、学术成果推广、申报重大奖项等。在此过程中,也要注重数字人文项目资源的版权保护,明确资源开放利用的范围、内容与要求,为数字人文项目持续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Northeastern University Libraries. Our Marathon: The Boston Bombing Digital Archive[EB/OL].[2021-11-05]. https://marathon.library.northeastern.edu/. 

[2]加小双.档案学与数字人文:档案观的脱节与共生[J].图书馆论坛,2019,39(05):10-16.

[3]邓君,孙绍丹,王阮,宋先智.美国29所高校数字人文项目研究内容解析[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03):31-40.

[4]张斌,李子林.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馆发展的新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19(06):68-76.

[5]欧阳剑,蔡迎春,王健.数字人文项目可持续性研究[J/OL].图书馆杂志:1-12[2021-11-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1.1108.G2.20210825.1452.004.html.



— END —


编辑|王兴广 燕双双

排版|王兴广 燕双双






公众号账号:rucdh2019

网址:http://dh.ruc.edu.cn

邮箱:rucdh@ruc.edu.cn



中心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集人民大学多学科优势,秉持融合文理、协同创新之理念,开展数字人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数字人文研究

About the Author: 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