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告插图中展示产品实物外观,是近代报纸商业广告典型而普遍的做法。醒目的产品外观指导消费者准确认购,同时也强化着大众对一种品牌商标、包装、名称标识等视觉元素的记忆。许多商品由于生产工艺固定、产品性质单一,在不同品牌之间高度同质化,更需要倚靠商标这样的视觉元素进行市场竞争,炼乳便是此类商品中的一种。
炼乳在如今仅仅是一种烘焙原料,但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炼乳和奶粉一样是日常食用的奶制品。在路易斯·巴斯德提出细菌学说,其发明的巴氏杀菌法得到广泛应用之前,牛奶仍然是一种极易变质腐坏的食品,很难进行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炼乳是将全脂鲜奶蒸发70%以上水分后,加糖40%左右制成的粘稠状牛奶浓缩物,高温蒸发和糖分达到了杀菌保鲜效果,成为鲜牛奶的替代性商品。[1] 当时的人们在炼乳中加水,将其还原作牛奶饮用。
由于这样的产品性质,不同品牌的炼乳产品区别度极低,广告重于强调品牌名称和商标。在中国商业广告档案库中,炼乳类产品的广告几乎每一幅都有产品外观和商标插图,“鹰牌”炼乳是其中一例,在它的广告之中,甚至夸张地将炼乳罐画作了婴儿的餐桌。
汉口中西报 1918年3月31日
来源:中国商业广告档案库
鹰牌炼乳广告在20世纪最初已经出现,至少持续至抗战时期,广告对“飞鹰”商标的长期强调,不断巩固着商标的知名度,以至于消费者只需认准商标,无需分辨商标背后的企业。于是,这一品牌先后在不同的经销商、厂家名下经营,其广告落款处的企业名称一变再变,但产品和商标却始终未变,“打击冒牌”、维护商标的广告主题也持续出现。这一商标直至今日仍然出现在雀巢鹰唛炼奶的包装上(唛为mark一词音译,意为鹰牌)。在这背后,是一种商标与三家乳制品企业跨越百年的变迁史。
滑动查看更多
鹰牌炼乳广告不同的落款企业名称
来源:中国商业广告档案库
△市面上的雀巢鹰唛炼奶
来源网络
拓荒者与发明家
鹰牌炼乳最早直接追溯到炼乳的发明者盖尔·博登(Gail Borden)。1801年,博登生于纽约诺维奇,之后随家庭踏上西部拓荒的历程,先后辗转肯塔基、印第安纳、密西西比,1829年定居于德克萨斯,从事畜牧业、土地勘测,加入德克萨斯从墨西哥独立的政治活动,参议宪法,管理税务,创办报纸,参与新城市的规划开发。与此同时,博登也加入工业革命时代的发明热潮,进行过许多实验,最后尝试投入市场的是一种脱水长期保存的牛肉饼干。1849年,博登回到纽约为他的发明争取市场,但仅获得了一些探险家的关注,于是博登登船前往伦敦,参加1851年的世界博览会,并且获得了食物保质技术的奖项。[2]
△盖尔·博登
来源:www.bordendairy.com
在从伦敦返美的船上,博登注意到船上难以保鲜的牛奶造成了疾病的传播,一些婴幼儿夭折。欧美工业革命时期,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新鲜牛奶供应无法保证,变质牛奶是一大公共卫生隐患。回到纽约后,博登开始研究牛奶如何能在长途旅行中保鲜。借鉴当地某族群水果罐头的制作方法,博登发明了真空器皿低温蒸煮、浓缩牛奶的技术,并于1856年注册专利,1857年建立公司开始生产销售。起初博登仅依靠在纽约上门推销,生意并不理想,而与投资人米尔班克(Jeremiah Milbank)的偶遇为他带来了商机。米尔班克曾在食品批发领域发家,同意与博登合股,创办了纽约炼乳公司(New York Condensed Milk Co.),逐步扩大了市场。[2]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炼乳成为需求量极大的军队补给品。纽约炼乳公司与联邦军签订了炼乳供应合同,公司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在纽约州、康涅狄格州、伊利诺伊州开建新工厂,并且将专利许可授给了宾夕法尼亚州和缅因州的其他奶制品企业。战争结束后,博登发现,专利许可的外授削弱了公司的品牌实力,许多厂家都能生产同样的炼乳,他失去了原有的独创性优势。于是公司改进产品工艺,创设了新的品牌和商标——鹰牌炼乳(Eagle Brand)进行重点营销。为了应对战后炼乳市场需求下降的局面,鹰牌炼乳以婴儿配方食品的名义,在母亲消费者中宣传推广。[2]
1874年博登去世,其子亨利·李·博登(Henry Lee Borden)和约翰·盖尔·博登(John Gail Borden)接管了公司,并于1899年将公司更名为博登炼乳公司(Borden Condensed Milk Company),以纪念炼乳的发明者、公司的创始人。[2]
洋行经销 真假莫测
二十世纪前20年,鹰牌炼乳进入中国,但并非是由博登公司直接设厂经营,而是由上海美商公利洋行作为总经销商(广告中称“总经理”),从美国进口到中国市场,再由其他洋行层层分销。经销关系复杂,经手的经营方众多,而品牌商标又具有高知名度,各商行都想分一杯羹,又都想独家专营。在这种局面下,鹰牌炼乳一直被“冒牌”,又一直在“打假”。
至少从1903年开始,公利洋行就开始依靠殖民机构和清政府官方保护专营权。1904年的这则广告中,公利洋行称已由美总领事馆担保,请上海道台出具禁令保护其“巴敦老牌飞鹰牛奶”商标。
△汉口中西报 1918年3月31日
来源:中国商业广告档案库
1908年,又有天福洋行发布广告称称“本行飞鹰老牌牛乳膏久在德国注册”,冒牌与否真假莫辨。
△汉口中西报 1918年3月31日
来源:中国商业广告档案库
直到1910年,公利洋行仍不断强调“本公司已蒙通商各大埠各大臣出有严禁假冒牌示在案”。
△汉口中西报 1910年1月9日
来源:中国商业广告档案库
1911年,吉时洋行宣布“今日接得美国总行来电,自今日起,所有老牌飞鹰以及金星牌二种牛奶,准归本行独家经理”。之后鹰牌炼乳的广告持续由吉时洋行发布,公利洋行则不再刊登该产品广告。而到1914年,后者又发广告声明“所有美国波典司之著名老牌飞鹰牛乳、金星牌牛乳及金牛牌炼乳,自从八月一号起,仍归本行一家经理,特此广告。”此后的广告又转回由公利洋行落款。
△新闻报1911年8月20日
来源:全国报刊索引
△新闻报 1914年8月1日
来源:全国报刊索引
1916年,公利洋行已开始通过悬赏打假:“无论何人,如有侦得商店经售以上冒牌牛乳,及印刷书坊等仿印此种商标包皮纸等事情,来行报告因而查获者,当交有司从重究办外,即酬报告人洋五百元,贮款以待,绝不食言。”
△新闻报1916年3月20日
来源:全国报刊索引
商标易主 收归一家
二十世纪20年代之后,鹰牌炼乳的广告落款不再是公利洋行,而逐渐变为一家欧洲的公司——雀巢英瑞。广告中的炼乳罐图示上,厂商名称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表明,鹰牌炼乳的商标已经被雀巢英瑞收购或部分收购,由它来代理经营。
滑动查看更多
鹰牌炼乳包装厂商名称的变化
来源:中国商业广告档案库、全国报刊索引
在1926年的《汉口商业一览》资料中,英瑞炼乳公司被列在“牛乳”一类下,有地址和电话信息。[3] 这表明雀巢英瑞是直接在华专营产品,而不是委托其他商行进口代销。这一转变结束了厂商天高皇帝远,经销商争夺其品牌的局面,但仍然是品牌竞争的一种延续——表现为雀巢在竞争中的胜利。而雀巢英瑞的历史表明,这家乳制品公司早已深谙此道,它的早期发展同样依靠商标策略,其与博登公司的渊源也让它接手鹰牌商标的举动更显合理。
△《汉口商业一览》书影
来源:读秀
19世纪后半期,欧洲的城市同样存在着缺乏新鲜牛奶、牛奶变质传播疾病的问题。任职美国贸易副领事的查尔斯·佩奇(Charles Page)在欧洲考察时注意到了这种状况,同时他也发现了瑞士有优越的牧场与乳牛资源,能够供应充足的鲜奶。当时正值美国内战,博登发明的炼乳被用作军队补给品,逐渐广为人知。佩奇看到了炼乳在欧洲的商机,于是他的兄弟乔治·佩奇(George Page)在博登的纽约炼乳公司学习了生产技术,兄弟二人于1866年在瑞士卡姆(Cham)创办了英瑞炼乳公司(Anglo-Swiss Condensed Milk Company)。[4]
△佩奇兄弟与英瑞炼乳挤奶女工品牌
来源:www.nestle.com
英瑞公司的炼乳产品主要供应欧洲市场,并逐渐开始出口全球其他地区。英瑞的商标形象是头顶牛奶桶的挤奶女工(Milkmaid)。[4] 挤奶女工牌炼乳20世纪初进入中国,被译为企公牛奶(粤语,意为站立的人偶,后有广告显示又译作企妹),英瑞公司也曾被译为“伦敦企公牛奶公司”。而直到30年代,越华报的广告中,仍有“广州企公牛奶公司”的广告主名称出现。
△新闻报 1917年1月29日 越华报 1930年6月12日
来源:全国报刊索引、中国商业广告档案库
挤奶女工牌炼乳在中国也在打品牌战、“打假”战,由于标签纸印刷易于仿制,厂家需要以铁罐上做凸印的方式进一步防伪。广告语中特意强调:“不但匣上纸黏之图样如是,尤须认明彼印入铁匣之中如以上所绘制图式。”
△新闻报 1901年6月30日
来源:全国报刊索引
而为防止标签纸被二次利用或仿冒,这一品牌还刊登广告回收空罐标签:“凡将蓝企公甜牛奶黏牢罐上之招牌纸(非外面不黏牢之包裹纸)沿蓝线处交用刀划开,轻轻剥下,积满五十张,送四川路一百零三号本公司者,赠义片厚玻璃梳妆镜一面。”
△新闻报 1914年6月1日
来源:全国报刊索引
英瑞公司发展至1878年,开始和建立在瑞士另一座城市——韦威的雀巢公司形成了直接的竞争,二者开始趋于合并。[5]
雀巢是由德国药剂师亨利·内斯特尔(Henry Nestlé)创办的,为了经营他发明的一种名为“牛奶面粉(farine lactée [flour with milk])”的婴儿食品,这种产品混合了牛奶、面粉、糖等成分,是在喷雾法奶粉生产技术发明之前的一种婴儿奶粉类食品。[5] 内斯特尔借用自己的姓氏“雀巢(Nestle)”及家族纹徽,设计了鸟巢的品牌商标,将鸟类育雏与哺育婴儿的概念联系起来。[6]
△亨利·内斯特尔与雀巢产品及商标
来源:www.nestle.com
新闻报 1903年1月16日(全国报刊索引)
由于英瑞和雀巢都开始生产对方的原始产品——炼乳和婴儿食品,并且都在谋求海外扩张,1905年,两家公司正式合并为雀巢英瑞公司(Nestlé and Anglo-Swiss Condensed Milk Company),不断收购品牌、扩充产品类型,二十世纪20年代之前,已经拥有了无糖炼乳、奶油、喷雾法奶粉、灭菌奶、巧克力、牛奶巧克力的业务。同时不断建立海外分公司,将分销网络扩展至全球。[5] 1923年的这两则广告表明,中国市场上的鹰牌、企妹、雀巢三种品牌商标,已经都由雀巢英瑞公司统一经营。
△新闻报 1923年9月11日 新闻报 1923年10月10日
来源:全国报刊索引
鹰牌炼乳在雀巢英瑞公司活跃的营销活动之下,广告设计更为多样,并且出现“直升机散发产品兑换券”此类推销噱头。[7]
滑动查看更多
雀巢英瑞时期鹰牌炼乳广告
来源:中国商业广告档案库
△新闻报 1926年6月11日
来源:全国报刊索引
与此同时,大多广告仍不断强调“认明老牌,谨防假冒”,持续维护商标,发挥品牌效应。甚至出现了小儿乘坐飞鹰,凌空高举炼乳罐的广告设计,这样的图像与产品内容几乎没有关联,只是对商标形象的强调。
△新闻报 1936年8月31日
来源:全国报刊索引
兴国货 商标战
鹰牌商标长期保持强势地位,曾在20年代引发了一场中英炼乳品牌纠纷案。1925年五卅运动后,振兴国货的声浪高涨,温州的药店商人吴百亨观察到店内代销的鹰牌炼乳销量很高,决定自己创办“百好炼乳厂”,与之竞争,并且参照鹰牌炼乳的商标创立“白日擒雕”品牌,取遏止外国苍鹰在中国市场飞翔之意。[8]
△来源网络
由于商标外形相似,英瑞公司向国民政府商标局提出申诉,指称擒雕牌为仿冒。百好炼乳厂进行申辩,指出鹰牌炼乳商标是在北京政府注册,从波顿公司向英瑞公司的转让也是由北京政府认定的。而1927年底,新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要求所有外商曾注册的商标需要在6个月内重新登记,否则视为无效,鹰牌炼乳并没有按要求重新注册。与之相反,擒雕牌炼乳于1928年初申请了商标登记,并在6个月公示期内没有收到异议,已经获得商标注册证,反而是受到商标局保护的。除此之外,英瑞公司提出的商标元素、色彩、文字排列相近等申诉理由也被一一驳回。[8]
败诉之后,英瑞公司另通过降价倾销、打价格战的方式企图击垮百好炼乳厂,提出过高价吞并擒雕品牌,还采取过大量收购擒雕炼乳,等其变质后售于市场,从而抹黑百好厂声誉的不当手段。[8] 百好炼乳厂对此进行抵抗和还击,保住了擒雕品牌,并发展成为实力强大的民族工业企业,在抗战时期支撑了内陆地区的炼乳供应。[9]
由此观之,外商通过商标策略在华经营,也让民族企业建立了商标意识。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外商都不断要求建立商标法律,保护外商的商贸利益。而在政府商标管理逐步建立,但随政权交替变动不稳的环境下,华商也开始利用商标战手段,与外商竞争,反而达成了对外商利益的还击。
百年流变 商标依旧
最后反观博登公司后来的发展,它从二十世纪初起开始专注于兼并扩张,先后收购了灭菌鲜奶、冰激凌、奶酪、奶粉等品牌或技术(1920年左右也有“鹰牌麦乳精”等产品出现在中国广告上),但是在二十世纪20年代起逐渐转向化工领域。50至60年代,生产黏合剂、塑料、树脂的化工分部已经和食品分部平起平坐。这一时期,博登公司还设计了新的商标形象——奶牛艾尔西(Elsie)和公牛埃尔默(Elmer),分别用作乳制品和化工产品的吉祥物,并且作为博登的广告“代言牛”,在美国获得了全国性的知名度。[2]
星期六晚邮报 1947年11月9日
来源:www.bordendairy.com
90年代后,博登集团逐渐走向了严重亏损,经过一系列拆解、被并购和清理,在21世纪已不再存在。然而这一并购和拆解过程涉及到美洲或大或小众多的食品企业、化工企业,在持续的资本交易过程中,博登(Borden)其名、鹰牌(Eagle Brand)其名、奶牛艾尔西的形象经过辗转,依然存续着,落到了不同企业手中。[10][11]
△来源网络
与此同时,博登从上世纪20年代已不再插手的中国鹰牌炼乳,仍然存续于现在的雀巢旗下(也有资料显示雀巢英瑞在抗战时期退出了中国市场,现在的鹰牌炼乳源于香港,和英瑞合并之前,雀巢公司早在1874年就在香港地区代销博登“鹰唛炼奶”[12])。而雀巢的商标形象,经过简化,现在仍然为人熟知。英瑞最早的挤奶女工形象,同样存在于雀巢的产品上。
△来源网络
这可谓是流水的企业,铁打的商标,品牌商标这一营销手段在近现代的发展,形成了一种专门领域和大量生动历史。商标用视觉元素代替产品本身去塑造消费者印象,让各类原本并无实在意义的符号图像、承载了重要的名誉价值、商业价值,成为即使企业和资本在变动,市场也难以放弃的一种资源。
编辑 | 王梓妍
责编 |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