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训练营”005 | 艺术数字人文合作中的开放数据设计


“星火训练营”005 | 

艺术数字人文合作中的开放数据设计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星火训练营”旨在为学生研究员提供更为系统的数字人文学习指导和训练,借鉴国际上各数字人文中心普遍采用的“理论+方法+项目”的培养方式,立足RUC-DHC“数字人文新青年”的既有基础,邀请跨专业导师进行学术引领和指导,以参与实践项目推动数字人文理论学习与理解。



    第5期学生研究员“星火训练营”专题讲座为“艺术数字人文合作中的开放数据设计”。本期特邀在两届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中获奖的“云端艺术”团队的导师之一——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设计系副主任郭春宁,分享其在艺术数字人文项目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星火训练营”005 | 艺术数字人文合作中的开放数据设计

    

    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讲师、师资博士后祁天娇博士主持,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数字人文合作:从课堂向外拓展;2.记忆叙事:新媒介-新方法-新数据;3.元宇宙前瞻:跨领域的实验探索。

    首先,郭春宁老师介绍了“云端艺术”艺术数字人文合作的相关背景,该项目起源于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与新闻学院合作开展的创意传播双学位教学改革,该学位项目在课程内容上强调空间转向与地图思维、动态品牌与数字化升级、再设计力量与在线合作。而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恰逢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建立、超数字国际学术沙龙的举办,同时疫情期间开启了云端模式的跨机构共建课程探索,各方面的鼓励与支持使得数字人文合作从课堂向外拓展,启动了《沪影云图》项目。

    接着,郭春宁老师分享了《沪影云图》项目的团队架构与组织经验。《沪影云图》项目是通过调用上海图书馆的开放数据,加以手工绘制,以云端形式展示老上海影剧院的样貌,复原、想象并重构记忆。项目由涉及数字人文研究、影像与记忆研究、作曲理论与声音景观、舞蹈艺术与公共教育的多位跨专业教师指导,汇集了来自不同专业、横跨本硕年级的学生。同学们被划分为程序开发组、插画组、UI组、资料组、应用开发组,通过这样跨专业的团队合作,凝聚艺术数字人文力量,该项目荣获2020年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优秀设计奖。

    然后,郭春宁老师分享了《红色夏天·智能航宇》项目的设计构想与建设历程。《红色夏天·智能航宇》项目是在建党百年的背景下,以“数据元宇宙,视听新驱动”为理念,创新链接上海图书馆红色旅游、老电影资料库及报刊索引等开放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的“神经元感知”,让用户成为参与者,体验数据时空之旅,并在互动点击中进行“元宇宙”的新建构。这款小程序以火红的夏季为主要导览时间轴,建构数据“元宇宙”时空,在数据星空中达成“记忆飞船”遨游,并可复古风格、赛博风格及人工智能风格三种模式切换,突出了数据的语境化以及元宇宙数字身份与价值系统的内核应用。此外,该项目还融合手绘元素与实验音乐,形成记忆共振和文化回响,联动人工智能团队拓展“神经网络”的视听图景,设计了数据间互动及空间记忆重构:怀旧主题的时光之旅、故居维度的影像空间、红色纪念馆语境中的影剧空间。该项目荣获2021年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优秀设计奖。

    讲座最后,郭春宁老师回答了听众们的热烈提问。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学生研究员“星火训练营”专题讲座第5期顺利结束。







    您是否希望重温本次讲座的精彩内容,是否为错过干货满满的训练营活动而遗憾?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贴心地为大家准备了视频回放,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获取





什么是RUC-DHC学生研究员?


    为进一步优化团队、培育人才、涵育创新,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RUC-DHC)面向各高校在校学生招聘学生研究员召集青年力量。中心于每年2月启动新一轮的学生研究员招聘,按照学术追踪组、学术传播组、学术期刊组划分组织,聘期为一年。首期学生研究员已于2021年2月完成集结,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持续关注公众号,敬请期待下次招聘~



撰稿:陈 怡    

排版:刘为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数字人文研究):“星火训练营”005 | 艺术数字人文合作中的开放数据设计

About the Author: 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