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新青年 | 邵亚伟:我的数字人文进阶之路

学习、合作、探索、创新

   ——我的数字人文进阶之路

DH新青年 | 邵亚伟:我的数字人文进阶之路



DH新青年 | 邵亚伟:我的数字人文进阶之路

本期作者:邵亚伟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2021级硕士研究生、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学生研究员


      最初有幸加入学生研究员团队之时,自己对于数字人文的理解与认知还是很浅的,只是读了一些文献和著作。在学术传播组的团队中,和大家一起参与公众号运营的过程中,既有被动地接收相关知识,也会自行地探索更多的内容,从而不断地深入了解、学习有关数字人文的理论、技术方法与实践项目。


     例如在日常排版编辑文稿时,会去阅读、学习文本内容,在中心策划的“星火训练营”中直接学习了很多技术与实践层面的前沿内容与方法,对于如何去参与、策划数字人文项目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在此基础上,也主动地结合个人兴趣点去探索新的内容,帮助自己从多个角度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数字人文。首先是从理论层面理解、剖析“数字”与“人文”的融合。例如个人的本科毕业论文即围绕了数字人文技术体系开展论述,虽然现在看来文章内容层次较为浅显,但该文的理论架构是自发探索的一次创新性尝试,在后续阅读有关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等关于技术、技术体系的论著过程中,又逐渐细化了自己的理解。


DH新青年 | 邵亚伟:我的数字人文进阶之路


DH新青年 | 邵亚伟:我的数字人文进阶之路


     在和师兄师姐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产生了围绕公众参与数字人文项目的影响因素展开探索的想法。我们通过文献调研和小组讨论,提取了24个公众参与数字人文项目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此设计了李克特5分量表形式的调查问卷。再利用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公众参与数字人文项目4大影响因素及其体系模型。同时我们也针对参与过和未参与过数字人文项目的公众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与“从公众需求角度出发”的传统印象和角度不同,数字人文项目应该重点关注平台安全性、平台易用性、平台设计、培训机制等指标;参与过数字人文项目的公众更加关注项目任务的相关特征、成本与收益的权衡;未参与过的公众更加关注个人的需求与体验。我认为这一次的分析与论文撰写,既能够为数字人文项目吸引公众参与和长远发展提供参考,也有助于自己往后更加精准、合理地选择参与数字人文项目。


     关于实践,我和同学组队尝试参与了和鲸社区的数据竞赛,选取了《建康实录》文本挖掘及六朝人物关系时空分析、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日记》的文本挖掘两个选题进行探索和尝试,也因此直接接触、学习了关于史料文本和非结构化文本的挖掘整理方法。但囿于个人的技术水平,未能形成最终成果。


     总的来说,学习、合作、探索、创新,是我的数字人文进阶之路上的关键词。自己这一年来在中心团队中学习了很多关于数字人文的知识与方法,也积累了一些学习资源,更加明晰了对于数字人文的理解与认知。在日常的学习中,通过和身边同学相互交流彼此的观点,也激发了自己很多的想法,目前也在尝试选取相关理论和角度进行一些小论文的撰写,在以后也将继续围绕数字人文做一些实践层面探索,争取能够形成一些成果。合作、成长之余,和小伙伴们一起参加中心老师安排的任务时,也能够发现自己在公众号排版编辑,以及数字人文实践等方面的不足,也是需要加以完善的。


     感谢中心的指导老师以及学生研究员团队中的师兄师姐和小伙伴们的帮助与支持,祝我们在数字人文领域都能够有更多的发现和精彩。




DH新青年 | 邵亚伟:我的数字人文进阶之路


  ·DH新青年·


“DH新青年”是本公众号面向所有高校在校学生开放的新栏目,发表与数字人文相关的理论探讨、项目设计、会议述评、读书心得、人物访谈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的学生习作。文章或其他形式的作品皆可,篇幅不限。投稿请发送至rucdh@ruc.edu.cn,邮件名格式:DH新青年+内容标题。欢迎广大心怀好奇、勇于探索的数字人文新青年在此试飞!


文案:邵亚伟

排版:张凌岚

DH新青年 | 邵亚伟:我的数字人文进阶之路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数字人文研究):DH新青年 | 邵亚伟:我的数字人文进阶之路

About the Author: 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