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主任冯惠玲领衔的“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建设研究”获国家档案局2020年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团队成员:中心研究员梁继红、马林青等。
中心研究员顾亚奇专著《视听传媒的内容生产与传播》荣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学会奖”学术专著二等奖。
中心研究员王汶参与的“四维北京三维地图展示”成果阶段性完成。
“高迁数字记忆网站”(http://gqjy.bjjy.cn/)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际数字人文奖最佳数据可视化应用提名奖。
中心承办的中国大陆首本数字人文领域专业期刊《数字人文研究》创刊号发布。中心主任冯惠玲发表论文《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数字记忆——兼议数字记忆的方法特点》;中心副主任胡恒发表论文(合著)《清代州的政区分等与知州选任的量化分析》。
面向全国招聘的中心首届学生研究员团队(34人)启动,分为学术传播组、学术追踪组、学术期刊组,正式参与中心公众号、网站、期刊及学术活动运营。
中心研究员杜宣莹荣获2021/2022年Gale亚太学者–数字人文牛津大学奖学金,并在线参加由Gale数据库举办的数字学术实验室(Gale Scholar Lab)讲座,分享使用心得以及数字人文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应用。(报道:杜宣莹研究员荣获“Gale亚太学者-数字人文牛津大学奖学金”,人图获最佳组织奖)
中心研究员萧凌波专著《气候、灾害与清代华北平原社会生态》出版。本书对清代华北平原社会生态系统人地关系的变化进行完整复原,并基于对演化过程的定量描述,在时间序列上识别出不同的生命演化阶段。同时将气候变化与水旱灾害作为关键参考变量引入社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与粮食安全、人口迁徙、社会动乱等不同方面建立联系,分析其影响程度及时空差异。
中心研究员陈姚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数字人文产业化道路初现 高质量发展指日可待》。
“新兴数字人文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主持人:中心主任冯惠玲,参与人:刘越男、华建光、胡恒、钱明辉、梁继红、马林青、刘力超、祁天娇。
《数字人文研究》编辑部网站、在线投稿系统启用,网址:http://dhr.ruc.edu.cn/。
中心与校科研处主办的第1期“数字人文无界谈”学术沙龙举行,主题为“哲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本体’之辩”,中心研究员王小伟与王彦妍就哲学与计算机科学中“本体”的关联与区别进行了精彩讨论。
中心与校科研处主办的第2期“数字人文无界谈”学术沙龙举行,主题为“重访古典中国的新路径”,中心副主任华建光(国学院)与研究员任明(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就数字人文视域下古典中国研究的学术立场、方法与技术工具进行了精彩讨论。
中心B站账号“RUC数字人文”启用。
中心研究员林展专著《高利贷的逻辑——清代民国民间借贷中的市场机制》出版。该书讨论了高利贷概念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高利贷的形成原因和高利贷的福利效应:基于清代刑科题本中近5000件债务命案和民国满铁调查中5000多笔借贷交易,对解释高利贷成因的不同假说进行了检验。
中心研究员陈涛参加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举办的“电影美学研究会议——电影与风景”,发表论文《时距、叙事与体感:早期境况电影的‘运动’风景”》。
中心主任冯惠玲赴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开展招生宣讲,并作“数字人文:文理学科融合下的新机遇”的主题讲座。
中心与校科研处主办的第3期“数字人文无界谈”学术沙龙举行,主题为“中英数字史学对话——从数字典藏走向数字人文”,中心研究员杜宣莹、副主任胡恒就中英数字史学发展进程、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精彩讨论。
中心副主任胡恒参加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的“数字人文视野下的抗战史研究工作坊”,作《缙绅录与地方志:清代官僚信息集成及其数字人文应用前景》学术报告。
中心研究员梁继红参加由上海市图书馆主办的“数字人文与开放数据”学术讲座暨第六届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学术巡讲,并作《数字记忆的“多维叙事结构”——以北京记忆为例》学术报告。
社科文献出版社调研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中心副主任华建光、胡恒与研究员杜宣莹、萧凌波作为代表参加座谈。
中心研究员陈涛参加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文图学会主办的“2021台湾与东亚的文本·图像·视听文化”国际学术论坛,发表论文《兰花犹唱:陈子谦的“歌女”三部曲》。
《数字人文研究》2021年第2期出版。中心研究员祁天娇发表论文《高校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基于全球百家案例的分析与启示》;学生研究员龙家庆、崔浩男、张晨文(中国人民大学)等发表论文(合著)《2012—2019年度国际“数字人文奖”获奖项目概览与解析》。
中心副主任胡恒主持的《数字人文视野下的清代地方官员群体研究》入选“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重点项目)”
中心主任冯惠玲主持的《北京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播与创新研究》入选“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心研究员梁继红在线参加由中国索引学会、上海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数字人文与索引技术”云培训,并作《面向文种的历史档案文本数据化——以清代地方衙门档案为例》讲座。
中心主任冯惠玲领衔的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荣誉辅修教学团队荣获“2021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团队成员:李晓菊、华建光、牛力、郭春宁、梁继红、何庄、马林青、任明、王彦妍、加小双、傅予、霍朝光、刘力超、祁天娇。
中心研究员杨建梁主持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分层多粒度档案开放鉴定研究》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中心研究员祁天娇主持的《文化大数据背景下古村落多源异构档案的知识融合管理》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中心研究员郭春宁、刘洁担任主要导师的云端艺术团队作品《红色夏天 · 智能航宇》获得2021年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优秀设计奖。
中心研究员段天然受邀参加“斐济–瑞士–西班牙文化中心中国知名动画艺术家邀请展”。
中心研究员塔娜参加在深圳大学举办的中国新闻史学会2021学术年会计算传播学分论坛。
中心研究员加小双参加国际档案理事会召开的“赋能知识社会”在线会议,并作为作者代表发言,主题为“How to Promot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Digital Memory Project The My Peking Memory Project Experience”(作者:冯惠玲、徐拥军、牛力、加小双)。
中心副主任胡恒受邀参加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强基班“大数据与史学”课程系列讲座,作题为《数字人文与清代官僚政治史研究》的分享。
中心学生研究员“星火训练营”专题讲座第1讲《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汉语古籍数字化处理与应用》举行,中心研究员严承希主讲、祁天娇主持。
中心学生研究员“星火训练营”专题讲座第2讲《数据可视化在数字人文学领域的应用——关于理论及设计的思考》举行,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讲师李恺主讲,中心研究员祁天娇主持。
第三届中国数字人文大会以线上形式召开,中心多位研究员及学生研究员发表学术报告并获奖。加小双指导的学生作品《数字人文视域下专题档案的空间、时间、主题多维度开发利用——以“乾隆南巡”专题档案为例》荣获“优秀论文三等奖”;杨冠灿团队“北京记忆——京剧脸谱”项目荣获“优秀项目最佳创意奖”;张晨文(学生研究员)团队作品《宋代士人政治生涯、学术流派及其关系分析》荣获“中国数字人文开放数据创新大赛三等奖”。牛力等作《融合、建构与服务:数字记忆视角下的学术名人知识库研究——以吴宝康学术名人知识库为例》学术报告;加小双、姚静(学生研究员)作《数字人文赋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机制与路径》学术报告;杨冠灿指导的学生团队作《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植物文学内涵研究》学术报告;严承希作《儒家典籍的互文性初探——以“十三经”为例》学术报告;李孟秋(学生研究员)发表《数字乡村记忆工程的价值维度与建设路径》学术海报。
中心研究员杨冠灿指导的学生团队作品《基于文本分类与可视化的植物文学内涵》获2021年第三届全国高校数据驱动创新研究大赛三等奖,《具有在线高销潜力的线下商品预测》获得优秀奖,杨冠灿获“最佳指导奖”。
中心研究员严承希《融合深度学习和知识图谱技术的清史语料化整理研究》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
中心研究员王丽丽主持的《数字人文环境下红色文献共建共享与挖掘利用探析》入选“2021-2023年北京高校图书馆研究基金项目”。
《数字人文研究》2021年第3期出版。中心研究员杨冠灿发表论文(合著)《京剧脸谱的增强标注与交互呈现》;学生研究员田清(宁夏大学)发表论文(合著)《海内外中文古地图数字化成果述评》;学生研究员吴剑泽(南京大学)发表译作《量化的复兴:对“旧新史学”的反思》,陈怡(中国人民大学)发表译作《ischool中的数字人文》。
中心与校科研处主办的“数字人文无界谈”系列沙龙第4期举行,主题为《记忆眼:数字人文视域中的影像再造》,中心研究员陈涛、郭春宁就数字人文视域下的视听空间重构、计量电影学与“远读”影像的方法、数字特效与影像再造机制、记忆叙事与结构化数据迁徙、虚拟现实的情感共振与数字迷思进行了精彩讨论。
中心与科研处主办的“数字人文无界谈”系列沙龙第5期举行,主题为《如何用数字描述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由中心研究员萧凌波主讲,中心副主任胡恒主持。讲座围绕《气候、灾害与华北平原社会变迁》一书的研究方法的理论依据、方法步骤以及主要结果进行介绍,并对其优点和不确定性进行讨论。
中心副主任胡恒受邀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文科学术沙龙”,作《基于地方志的清代职官信息集成数据库:设计理念、技术路线与应用前景》学术讲座。
中心研究员郭春宁参加由成都大学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动画学年会暨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专委会论坛”并作发言,主题为《元宇宙的动态结构与影像生成:追溯NFT艺术机制源头》;所指导的学生作品《兔小爷盲盒》第15届中国好创意大赛全国赛区一等奖,其本人获评“优秀指导教师”。
中心学生研究员“星火训练营”专题讲座第3讲《自然语言处理在数字人文中的应用及展望》举行,由中心研究员杨建梁主讲、祁天娇主持。
中心学生研究员“星火训练营”专题讲座第4讲《第三届中国数字人文大会最佳创意项目“京剧脸谱”实践分享会》举行,由中国人民大学2016级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张慧琳、中国人民大学2017级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冯泽宇、中国人民大学2019级国学院汉语古典学方向本科生王玲玲、中国人民大学2017级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高爽作分享,中心研究员祁天娇主持。
《基于“双核四融”模式的数字人文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团队成员:冯惠玲、刘越男、牛力、钱明辉、华建光、梁继红、马林青、加小双、胡恒、郭春宁。
中心副主任刘越男出席由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新视野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并作《“数字记忆”人才培养实践:文化遗产传承的高校探索》报告。
中心研究员阚红柳、段天然策划的“百年冰嬉盛典”展览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以数字人文方式规划设计展陈,宣传清代冰嬉的百年历史和中国传统冰上运动。
中心研究员郭春宁线上参加由南京艺术大学主办的“长江新视听大会”并作发言,主题为《后人类–新视听:元宇宙的动态结构与影像生成》;参加人大PPE系列跨学科对谈课“科技新进展与当代艺术的嬗变”;为人大数字人文专业研究生作《迎向元宇宙的数字策展与创新设计》主题报告;参加“首届中国(西安)数字人文与视听传播高峰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朝向元宇宙的数字神话》。所指导的学生作品《风筝家族》获第15届中国好创意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其本人获评“优秀指导教师”。
中心学生研究员“星火训练营”专题讲座第5期“艺术数字人文合作中的开放数据设计”举行,由中心研究员郭春宁主讲、祁天娇主持。
中心主任冯惠玲主持的《广州记忆总体策划研究》获广州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团队成员:刘越男、牛力、陈健、加小双。
中心主任冯惠玲出席南京论坛数字人文分论坛,作题为《城市数字记忆的叙事思考—基于“北京记忆”实践》的报告。
编辑:张晨文 苏绕绕 邵亚伟
排版:邵亚伟
公众号账号:rucdh2019
网址:http://dh.ruc.edu.cn
邮箱:rucdh@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集人民大学多学科优势,秉持融合文理、协同创新之理念,开展数字人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