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RUC-DHC)第一期学生研究员“数字人文星火训练营”顺利结营!“数字人文星火训练营”是培养RUC-DHC学生研究员对数字人文理论理解与实践应用的人才计划,借鉴国际上各数字人文中心普遍采用的“理论+方法+项目”的培养方式,立足本中心“数字人文新青年”的既有基础,邀请跨专业导师进行专题讲座、学术沙龙、实践项目等学术引领,为学生研究员提供了系统的数字人文学习指导和训练。
首期训练营指导老师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讲师、师资博士后祁天娇博士担任,训练营共举办了5期数字人文专题讲座,开展了4项数字人文实践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联动、学科专业跨界的体系化训练,带给学生研究员一次满载惊喜与挑战的“星火”之旅。
首期训练营的5期专题讲座中,邀请了来自信息资源管理、汉语古典学、动画与新媒体等不同专业的老师与学生研究员进行交流,围绕汉语古籍数字化、数据可视化、自然语言处理在数字人文中的应用拓展新视野,学习数字人文年会获奖团队的设计思路、组织分工与项目构建。该系列讲座受到了中心内外数字人文学习者的热烈欢迎,线上参与讲座人数累积近500人。点击下列海报可回溯往期讲座:
“星火训练营”001|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汉语古籍数字化处理与应用”专题讲座
“星火训练营”002|数据可视化在数字人文学领域的应用
“星火训练营”003|自然语言处理在数字人文中的应用及展望
“星火训练营”004 | 第三届中国数字人文大会最佳创意项目“京剧脸谱”实践分享会
“星火训练营”005 | 艺术数字人文合作中的开放数据设计
训练营的数字人文实践项目则分为数字学术、数字文化、数字记忆与数字遗产四类,学生研究员依据兴趣选择参与,并在实战中巩固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学习掌握新技术与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贯通。在这些项目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研究员们在与项目责任老师及组内同学的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在资料搜集、小组讨论、实地调研的过程中不断推开新领域的大门,初步构建起对数字人文世界的新知识网络。
在结营仪式上,参与首期训练营的学生研究员发表了自己的学习收获与感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杨春萌准备了精美的PPT,她表示很开心能够参加星火训练营,每次讲座都干货满满,既有“数字”的硬核,又回应“人文”的关切,在研讨和项目中也有幸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方华康认为数字人文是一个冉冉兴起的领域,数字人文在其专业历史学上的应用与研究更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方向;
复旦大学文献信息中心的赵玮佳同学认为训练营让她从一个小白摸到了进入数字人文的大门,也启发她从数字人文角度对自己专业展开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陈怡表示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训练逐渐摆脱了对技术学习的畏难心理,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努力提升技术水平,争取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
南开大学文学院的管永康在加入中心后确定了他的研究方向,中心的小组汇报对自己研究的推进起了很大的帮助;
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的何晓琴同学表达了对中心和小组成员的感谢,同学热情无私的帮助让她得以从技术角度解决其法学研究中碰到的难题;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郭美廷则认为训练营给她带来了多元的研究视角,让她接触了更多的数据与技术;
伦敦大学学院巴特利特学院的张琪骥在训练营结束后进一步明确了其博士申请方向,希望能够继续在数字人文研究上深造;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吴剑泽和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王立锐都表示从训练营的跨学科对谈中获益良多,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卜欣和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的郝晓雅从自己本专业出发分享了对数字人文研究的新认识。
从2021年9月24日的开营到2021年12月17日结营,持续84天的RUC-DHC第一期学生研究员“数字人文星火训练营”落下帷幕。感谢指导老师、讲座导师、项目导师的倾情付出和支持,感谢首期学生研究员的全程投入与参与。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数字人文研究者对知识研究的热忱,对实践进步的渴望。我们期待更多的“星火”参与进来,也期待“数字人文”的星火照亮同学们的美好未来。
在最后,也要给大家宣布一个期盼已久的好消息,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第二届学生研究员的招聘将于2022年寒假期间启动,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持续关注公众号,敬请期待!
撰稿:陈怡
编辑:邵亚伟
公众号账号:rucdh2019
网址:http://dh.ruc.edu.cn
邮箱:rucdh@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集人民大学多学科优势,秉持融合文理、协同创新之理念,开展数字人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数字人文研究):满载而归,RUC-DHC第一期学生研究员“数字人文星火训练营”顺利结营!